仲夏時節,暑氣逼人,遊客驅車沿着彎彎曲曲的山區公路,從汝陽縣城往南行進50多公里,來到群峰環繞的付店鎮牌路村。
走進牌路村,一棟棟統一風格、青磚灰瓦的精緻小樓依形隨勢、次第排開,村內道路平坦整潔,在兩側綠樹紅花的點綴下,環境優美舒適。遠望群山,樹木茂盛、蒼翠挺拔,山下湖水碧綠、清澈見底,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農家小院顯得漂亮而溫馨。
「遠離城市的喧囂,漫步在小鎮的街道上,吹着山間清涼的微風,呼吸着新鮮的空氣,品嘗着特色小吃,真是個避暑的好地方。」帶着一家人到這裏休閑旅遊的鄭州遊客王先生說。牌路村依託西泰山景區和山區氣候條件,大力發展家庭賓館,吃上了「旅遊飯」,而且住宿價格公道實惠,正因如此,一撥又一撥的旅遊、攝影愛好者接踵而至,村子人氣很旺。
「以前的牌路村還只是一個散落在大山里的貧困村,在2009年之前,牌路村共計有6個村民組23個自然村,各個自然村分散居住,基本過着與世隔絕的日子,很多家庭全年沒有積蓄,有的甚至全年收穫的糧食不夠全家人填飽肚子。」牌路村副支書崔同軍感慨道。
如今,牌路村從景區開發前的「窮鄉僻壤」,到人均收入位列全縣前茅;從昔日的窮山村通過整體搬遷搖身變成了「風情小鎮」;曾經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陸續回到家鄉開辦農家賓館……
近年,西泰山風景區與牌路村「共建互助」,使牌路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
傍晚將至,飯菜的香味從四面八方飄來,家家戶戶正忙碌着為遊客準備晚餐。「李大娘,這包子餡兒怎麼做最香、這包子怎麼才能包得圓……」122號農家小院的遊客們正圍着廚師們「偷師學藝」,討論做菜技巧,院里時不時地傳出來一陣歡聲笑語。
這座農家小院的主人叫李西敏,以前住在牌路村大雷草溝,在2009年汝陽縣委、縣政府統一規劃牌路村風情小鎮建設時,他們家是第一批搬遷戶。「今天客人把家里房間又住滿了。」又是洗菜又是招呼客人的李西敏忙個不停。
繁忙過后,靠坐在椅子上的李西敏打開了話匣子。談到牌路村近年的變化時,他深有感觸地說:「以前在溝里住的那段歲月那叫一個苦呀,在深山區人均不到半畝地,種地是靠天吃飯。」如今,西泰山景區在縣委縣政府持續打造下,通過讓農戶參與旅遊經營,特別是洛陽鑫宏實業集團接手開發西泰山之后,他真的靠山致富了。「今年從五一到現在,家里面接待的遊客都有上千人次了,家里8個房間天天都能住滿。」李西敏滿臉笑容地說。
現在,到西泰山景區觀景、度假、休閑、避暑的遊客絡繹不絕,主要來自于洛陽、鄭州、平頂山等周邊地區。
「下一步,我們的目標是將景區打造為『四季有景點、月月有新意、季季有亮點、全年能旅遊』的著名旅遊勝地,通過產業開發的模式帶動牌路村及周邊村庄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西泰山景區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