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旅資訊 > 正文

字裏圖間閱讀香港版畫發展史

時間:2020-10-27 09:25:27來源:香港文匯報

展覽展出多幅版畫作品。 朱昕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昕)有別於一般的繪畫創作形式,版畫的創作過程需要經歷繪圖、製版、抹油墨、壓印等過程,可說是「千錘百煉」才能把一幅版畫作品呈現眼前。隨時代變遷,新的創作媒介湧現,版畫的創作形式變得更多元化。適值文化博物館和香港版畫工作室成立20周年,兩者攜手合作舉辦「20/20香港版畫圖像藝術展」,以20條問題為引子,並通過20組藝術家作品作回應,反映版畫圖像藝術的多元面向。展覽現正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展期至明年2月22日。

  是次展出的作品跨越不同年代,觀眾可欣賞到由1940年代至2020年的版畫,既有大師級如黃新波、張義、王無邪、韓志勳的作品,亦不乏年輕一輩藝術家的作品,創作形式多元化,除了以傳統的木版、銅版等創作形式外,近年年輕的藝術家亦嘗試突破傳統,把數碼科技及立體打印技術應用到版畫創作上。

  展覽既展示了香港版畫創作的流變,也探索與版畫概念相關的圖像藝術。展覽分為「版畫初探」、「版畫再思」、「香港早期版畫發展」及「香港近期版畫發展」,追溯版畫多年來的演變。展覽以20條問題作為引子,透過20組藝術家的作品來回應,從而反映版畫圖像藝術的多元化面向。

  版畫歷史悠久

  版畫是以「印版」印出來的畫作,創作的過程殊不簡單,藝術家先構思圖像,再採用不同物料製版,把印版上的圖像,用顏料轉印到作品上,便成為版畫。香港版畫工作室項目總監翁秀梅表示:「版畫與插畫、攝影、造紙、書籍裝裱等圖像藝術同出一門,又與印藝科技發展同步並進。隨印藝科技的發展,版畫不再只局限於凸版畫、凹版畫、平版石印及絲印版畫,更有光媒版畫、數碼打印和立體打印。」她又指,版畫圖像應是最寬容開放的藝術媒介,它與時並進和兼收並蓄的特點,最能反映一代又一代的人和事。

  若要探尋版畫在香港的發展蹤跡,可追溯至1930至1940年代。1930年代初,魯迅提倡「新興木刻運動」,主張以版畫表達對國民苦難的同情。當時,藝術家如黃新波、梁永泰、楊訥維等因內地戰亂來港暫居,成為本地首批創作版畫的主力。

  1946年,黃新波、黃蒙田、陸無涯、梁永泰、符羅飛等人籌辦「人間畫會」,推廣木刻版畫。1960至1970年代,大專院校開始舉辦版畫課程,不少本地藝術家有更多機會接觸西方思潮,遠赴海外。他們創作時並不受傳統的形式拘束,而是積極探索新媒材。至於新一代的藝術家其創作形式及題材更是極多元化,有些呈現本地人文風景及城市面貌,有些則投入無邊無際的想像世界。

  受西方思潮影響

  黃新波是現代木刻版畫的先行者,據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藝術)楊麗中介紹,今次展出他其中兩幅凸版木刻作品《碼頭》及《賣血後》。這兩幅作品皆以強烈的黑白對比為風格。據介紹,《碼頭》是黃新波實驗構圖的作品,大膽地只刻畫主角的半邊臉部,以突出主題。

  黃新波曾在香港西區的碼頭附近上班,此作是他當時目睹的現實寫照。他在這段時期的木刻作品充滿愛和憐憫,記錄了戰後香港的社會面貌。此外,還有梁永泰的凸版木刻《從前沒有人到過的地方》,細緻地描繪了山谷的景色。楊訥維的《報喜》則描繪了一隊人抬莊稼、舉起雙喜花牌的景象。

  若說上述三位首批本地版畫創作的先驅以傳統手法創作,那麼到了1960至1970年代,接觸西方思潮的藝術家則嘗試探索嶄新的創作媒材及形式。孔版絲印《雨瞳之二》便出自曾留學美國的韓志勳之手,圓是韓志勳的創作標誌,這幅作品便採用重疊構圖,體現了他對圖的演繹方式。

  韓志勳在抽象幾何中融入中國哲學、書法及詩詞,體現中西融合的風格。 既有從事版畫、亦有從事雕塑創作的張義,則有作品《P7275》展出。作品以卜龜拓本的灼洞和裂紋為題材,採用光學三原色及幾何圖案將之轉化為不拘古今的藝術語言。

  1960至1970年代的「新水墨運動」提倡將現代抽象形式引入水墨創作,吸引不少本地藝術家突破傳統,並將其探索延伸至版畫藝術。作品《蒼茫》是水墨大師王無邪的畫作,作品渲染出形狀不同的方塊,呈現了不同色塊的層次變化。而設計大師靳埭強的《實驗木版之一》及《實驗木版之二》便融合了水墨與木刻,以抽象又簡練的幾何圖案豐富了水印木刻的藝術語言。

  題材與形式更多元

  除了大師級的作品外,今次亦展出了不少新生代藝術家的作品。其形式甚具實驗性,題材更是十分豐富。一進入展場,便看見李寧的作品《植入》。李寧身兼藝術家和紋身師,其創作靈感多源自個人夢境及現實景物。《植入》呈現了他的異想世界,以細膩的線條牽引出八爪魚、嬰兒與盒子莫名其妙的纏繞。另一藝術家Onion Peterman則擅長捕捉日常街頭風景。

  作品《Night Shift Break》便是他從火炭的工作室回家時,常常看見大廈群之間的油站。至於插畫家麥震東其中一幅作品《龍城日暮》則結合了攝影蝕刻及數碼打印,展現了飛機在九龍城舊唐樓飛行的景象。展覽的最後部分,還呈現了藝術家結合數碼科技創作的作品。例如陳育強的《金剛四誦》便是他受唸經機啟發,先收錄印刷《金剛經》時的機械聲音,再將聲音轉化為可列印之數碼訊號,最後用立體印刷技術打印作品。至於廖少珍的數碼版畫《水中舞A》借助電腦軟件改變圖像的色調,表現水母的輕柔動態。

  香港版畫工作室行政總監馮浩然表示,相比起其他形式的繪畫,版畫的程序較多,因門檻較高令版畫較受忽視。但他卻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數碼化形式創作,因年輕人覺得只使用「滑鼠」創作太容易及方便,反而傾向找回原始的創作方式,重拾繪、刻、印這些工序的趣味。他表示,對版畫的未來發展仍是感到樂觀,而版畫工作室亦會繼續透過不同形式的活動向市民推廣版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