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廣東省人民政府1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從今年起,廣東萬里碧道建設從省級試點向全省鋪開。廣東將以大灣區內地九市為重點地區,着力構建「灣區引領、區域聯動、十廊串珠」的萬里碧道總體布局,用10年時間建成1.6萬公里碧道,建設國際一流水岸,導入新興產業,為新經濟的成長營造空間,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
廣東萬里碧道是以水為紐帶,以江河湖庫及河口岸邊帶為載體,統籌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閒功能建立的複合型廊道。廣東省人民政府近日正式批覆《廣東萬里碧道總體規劃(2020-2035年)》,為廣東碧道的總體布局描繪了清晰的藍圖。
依託江河串聯沿線生態
廣東省水利廳廳長王立新10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廣東萬里碧道建設包括「5+1」重點任務,即水資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景觀與遊憩系統構建五大建設任務和共建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一項提升任務。
其中,到2022年,廣東全省建成5200公里碧道,珠三角地區率先初步建成骨幹碧道網絡,萬里碧道成為廣東亮麗的水生態名片;到2025年,建成7800公里碧道,重點河段骨幹碧道網絡基本成形,營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自然生態;到2030年,建成1.6萬公里碧道,以十大特色長廊為骨幹(詳見表),基本形成覆蓋全省的碧道網絡,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在廣東全面呈現。
根據規劃,廣東萬里碧道將搭建「流域+區域+廊道」的空間骨架,依託大江大河幹流及主要河口灣區,構築主幹廊道,串聯沿線各類自然生態、歷史文化資源點和重要城市功能區,着力構建「灣區引領、區域聯動、十廊串珠」的萬里碧道總體布局。
大灣區內地九市將作為碧道建設的重點地區,依託珠江三角洲獨特的河網,推進治水、治產、治城相結合,為新經濟的成長營造空間,建設國際一流水岸;粵北片區發揮生態優勢,做好山澗溪流和大江大河兩篇文章,打造秀麗詩畫河川;粵東片區發揮汕、客家紅色,華僑,海絲等文化優勢,打造客文化長廊;粵西片區發揮生態田園和海洋特色,打造錦繡生態田和魅力藍色海灣。
已試點建成400公里碧道
未來,碧道還將導入新興產業,形成碧道+休閒旅遊、創新性產業、特色製造業、新農業等「碧道+」產業群落,引領各具特色的新經濟發展。
去年4月,廣東省分都市型、城鎮型、鄉野型、自然生態型4種類型,遴選11個省級試點共180公里碧道進行建設,各地也紛紛開展試點建設,至目前已建成約400公里的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