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老師指導下學習油傘製作,感受中華傳統手藝的魅力\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一說起杭州,很容易就想起蘇軾的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杭州不止有西湖,阡陌縱橫的水路,黑瓦白牆的老建築,兩岸迎風搖曳的垂柳,仿古畫舫緩緩駛來……出示綠碼,花三元錢,記者坐上杭州人日常出行交通工具──水上巴士。
在杭州乘坐手搖船遊覽西湖、風中賞荷的遊客不在少數,但懂得乘坐水上巴士,穿行大運河的大多還是老杭州。武林門碼頭到拱宸橋一段水路,起點是1400多年前隋文帝築杭州城時的十二座城門之一,終點則是大運河南端終點標誌──拱宸橋,從城市中心到舊居民區,老杭州的氣息越來越濃厚。
「千艫萬舳向杭州。」拱宸橋兩岸是運河南端古時的貿易重鎮。據說,要在杭州尋一個地方,看盡大運河的風雲變幻,拱宸橋一帶就是最好的選擇。一邊是粉牆黛瓦,古香古色,盡顯江南水鄉的溫婉,另一側則是近現代工業遺產的舊廠房,因為中國傘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的進駐,多了文藝氣息。
如果說博物館是了解杭州手工業發展的窗口,那麼手工體驗館則是手作愛好者的天堂,這裏由一個個手工體驗的小區域組成,無論是皮具、油紙傘、團扇等工藝,都可以嘗試親自製作。恰逢周末,遊人們紛紛從拱宸橋而來,展示着健康碼和預約確認,在老師指導下嘗試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手工藝品。認真的眼神、專注的模樣,彷彿每個人都是工匠大師,虔誠的傳承着中國手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