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旅資訊 > 正文

流散文物聚國博 見證民族復興路

時間:2019-10-04 07:50:00來源:大公報

  九月十七日,「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北京開幕,展覽通過二十五個文物回歸案例、六百餘件文物展現七十年來中國流失文物回歸工作的不凡歷程與豐碩成果\資料圖片

  2019年8月23日,隨着CA168次航班落地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中國通過外交努力和刑事偵查相結合方式,成功從日本追索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回到祖國懷抱。隨後,這組國家一級文物與600餘件頗具代表性的回歸文物一同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向公眾講述新中國成立70年來流失海外文物回歸的曲折故事。國家文物局長劉玉珠表示,1949年以來,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徵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餘批次、15萬餘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流失文物的回歸之路,見證的正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偉大歷程。

  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

  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有着「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付之一炬,珍貴文物被無情掠奪。此後,禮器、典籍、雕塑、壁畫……大量文物由於戰爭劫掠、文化掠奪、非法貿易而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學會曾統計,從中國流出的文物總數達1000萬件。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就有100餘萬件。

  國際司法訴訟 返還漸成趨勢

  為促使流失文物早日回歸,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已將遏制文物流失、搶救重要國寶擺上重要議程。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文物保護法令。

  在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指揮下,「香港秘密搶救文物小組」成功搶救大批珍貴文物,中秋伯遠、瀟湘五牛、熙載祥龍、陳氏珍泉,國之重器重回祖國懷抱。歸國游子、海外華人紛紛搜求流失文物,慷慨捐獻國家。

  新中國對文化遺產的自重贏得了蘇聯、民主德國等國家的尊重,《永樂大典》、義和團旗幟等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外國政府最早返還的重要文物,開啟了中國流失文物回歸歷程的新篇章。

  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文物事業迅速步入法制化、專業化的快車道,也實現了與全球化、國際化的融合接軌。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行,1989年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97年加入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與相關國家逐步展開雙邊合作,探索形成了外交談判、執法合作、民事訴訟等流失文物追索返還有效途徑。第一次通過國際司法訴訟追索走私文物,第一次叫停海外市場流失文物拍賣,第一次促使外國博物館退藏返還被盜文物……在一次又一次的追索返還實踐推動下,流失文物回歸漸成趨勢。

  中方主導制定《敦煌宣言》

  進入新時代,文物返還的「中國聲音」顯著提高。中國與20餘國就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簽署雙邊協議,建立合作機制。中國還於2014年主導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國訴求的《敦煌宣言》,堅持呼籲歷史流失文物應回歸原屬國,為完善文物返還國際秩序貢獻中國方案。此後,圓明園虎鎣、秦公金飾片、皿方罍器身、曾伯青銅器等一大批珍貴文物,自歐洲、北美、日本等地重回祖國。

  文物的聚散回歸與國家治亂興衰息息相關。新中國成立70年來,流失文物的每一次回歸都緊緊牽動着中華兒女心弦。

  未來追索流失海外文物還將走過一個漫長的歷程。有評論稱,隨着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必將獲得更多的話語權,收到更加顯著的成效。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