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旅資訊 > 正文

《恆河經變》詮釋佛教文化\大公報記者謝敏嫻

時間:2019-09-03 08:57:33來源:大公報

  歌舞表演部分由多名演藝學院畢業生擔當

  佛教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從印度傳入中國。今年適逢香港的佛誕假期二十周年紀念,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主辦的大型舞台劇《恆河經變》,由兩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得主倪秉郎,藝人李彩華、李國祥等主演,將於九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上演,呈現佛陀在恆河兩岸弘法度生的事跡。

  結合人生 解讀人倫

  該劇導演袁立勳,飾演阿難尊者的倪秉郎日前接受大公報專訪,分享今次合作的與佛之緣。「恆河經變」之含義,恆河是印度人的母親河,「經變」又稱為佛經變相,是指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變,與中國儒道文化融合發展。

  《恆河經變》以《善生經》中「六倫」為核心,講述二千四百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入滅後,並無留下任何經典文字,佛陀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多年來一直伴隨佛陀四處講經的故事。如何平衡佛學經典與藝術創作的界限?袁立勳坦言有難度,因為《善生經》欠缺故事性,在出任該劇顧問的西方寺住持寬運大和尚提議下,他糅合《阿含經》、《佛說遺教經》、《佛說九色鹿經》、《玉耶女經》等陳述六倫關係。

  所謂六倫,是代表眾生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所接觸的六種倫理關係,包括父母與子女、師徒、夫妻、親眷與朋友、主僕、出家人與信眾之間的關係。袁立勳說,該劇從去年底開始策劃,恰在半年前太太生了一場大病,最近仍在康復中,「我對於夫妻關係的愛別離有了切身感悟,人生無常,生老病死,感恩度過這次危機。」面對近月來香港緊張的社會狀況,他對如何放下仇恨感觸良多,要化解衝突就需要「化解有時」,也要個人修身。

  倪秉郎早年憑藉《廿三樓.搞笑友》、《羅生門》分別奪得第五及第六屆香港舞台劇獎的「最佳男主角」,他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資深電台節目主持人。他笑言心中始終有團「戲劇之火」,時不時就想過過戲癮。倪秉郎形容阿難尊者是智者,他是佛祖的護法,憑着出色的記憶力將佛祖的一言一語謹記無誤,整理成為佛經,這對於佛學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我」即是指阿難。「雖然我是天主教徒,自小受洗,平時亦喜歡讀禪宗故事。佛學不僅是宗教,也是哲學,很多哲理是相同的。」一直教授太極的倪秉郎表示,從太極修煉的靜及定,對飾演阿難尊者一角上有幫助,能揣摩得到高僧的心境。

  青年演員 載歌載「武」

  藝術與宗教向來緊密聯繫,近年藝壇亦出現不少以宗教為題材的創作。袁立勳說,早在三十年前,英國導演Peter Brook已改編過印度史詩巨作《摩訶婆羅多》,以一個西方人的角度呈現深刻印度哲學思想,角色鮮活,演出即使近九小時,無礙它成為跨文化戲劇作品的典範。他認為中國佛教仍有許多文化符號有待挖掘。

  說起這次埋班,袁立勳大讚倪秉郎是好聲好戲之人,「他做了多年的電台主持人,聲音動聽,念經時容易令人入心入耳。最重要是他很有氣場。」他說,今次五場演出中,其中有一場將在內地5G直播。考慮到知名度,倪秉郎推薦李彩華,她憑電視劇《回家的誘惑》在內地走紅。「她本身是基督教徒,最初亦有內心掙扎,經與教會分析劇作內容後,她終認為並未牴觸個人的宗教信仰,便答允演出是次作品。」而李國祥早年憑藉《餘情未了》等金曲在內地積累不少人氣,他五年前考取了催眠師牌照,幫情緒有問題的朋友做諮詢,他從中獲得的經驗,冀透過戲劇讓人知悉。

  此外,《恆河經變》還糅合武術、歌舞表演,前者由世界青少年武術錦標賽冠軍姜博凱擔當,後者由阮芷螢、周子恩、吳詠兒等多名演藝學院畢業生演出。袁立勳希望,這能為年輕藝術工作者提供展示平台。

  演出門票現正於購票通(www.cityline.com)發售,詳情可電二一一一五三三三。

  部分圖片:主辦方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