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伏天來臨,氣溫攀升。然而,持續39度的高溫卻擋不住黃河打硪號子傳承的步伐。傳承人們秉承自己的初心使命,銘記祖輩的囑託,為弘揚傳統文化,守護歷史記憶,猶如滾滾黃河奔騰不息,傳承不止,默默奉獻。
7月16日上午,中牟縣萬灘鎮三劉寨村王張來家的小院內顯得分外熱鬧。本村的十幾名硪工們圍着一張小桌正盡興地哼着鏗鏘有力、節奏明快的號子,對即將失傳的號子歌詞進行梳理,桌子上擺滿了大大小小的手抄歌詞。
黃河打硪號子傳承教學現場
「咦喲,咦喲嗨喲嗨嗨,一條大河,嗨呀嗨嗨」,《黃河打硪號子》代表性傳承人王張來正在一字一句耐心細緻地傳授黃河打硪號子—江南號。而正在學習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孫子和侄子,雖然他們隻有十三四歲,可他們聲如洪鐘的嗓音,明快清晰的節奏,堅實有力的拉辮,讓在場的老硪工們驚嘆不已,他們看到了傳統音樂《黃河打硪號子》後繼有人了。
傳承人王張來在教孫子學習黃河打硪號子
據王張來介紹,這倆都是自家的孩子,一個是孫子王鴻奧,一個是侄子王佔歌。利用暑假讓他們學習喊號子,要把祖輩們留下的財富傳給年輕人,況且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們傳承人的責任和義務。
黃河打硪號子傳承教學
王張來的孫子王鴻奧說:「我從小看爺爺打硪喊號子,覺得怪有意思的,所以爺爺每次到黃河邊打硪幹活都帶着我,而且在喊號子的時候好多人都來觀看,漸漸地就喜歡上了打硪號子。聽爺爺說,以前家裡很窮,是這個石硪養活了爺爺一家人,所以我對這個硪特有感情。
小學員談學習打硪號子感受
爺爺今年都快七十了,我不能讓打硪號子在我這失傳,我要接過爺爺手中的石硪,守護好、傳承好。現在我都學會了十來首號子了,不但會打硪,還想當個好號頭,只要聽見號子響,渾身都是勁兒」。(張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