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文化什錦\走馬觀香港騎樓\蘇昕仁

時間:2020-06-29 09:09:07來源:大公報

雷生春是典型的「走馬大騎樓」風格\資料圖片

  舊居離「雷生春」不遠,上街時常會經過,於此知名的一級歷史建築,尤其是「走馬大騎樓」的建築風格,途徑的人都不能不多望上兩眼。且在香港,騎樓的數量日益減少,獲評一級更是可貴。騎樓在十九世紀末的香港已相當普遍,今時今日不少華南地區的騎樓街更成為熱門景點,譬如廈門中山路、廣州上下九路。

  為何稱作騎樓呢?林蔓莉、王新源所著《香港騎樓》給出的說法是,因為「整幢建築宛若一位騎士『騎』在行人路上」;書中還提到,一八六八年香港第一本華人編著的英漢辭典,把這種外來建築Veranda翻譯作「露台、天台、騎樓」。之所以視覺上予人以「騎」的感覺,主要原因就在騎樓底層,所有騎樓底層朝外的部分均由走廊和廊柱組成,兩根柱子就好似騎士的兩隻腳。

  低矮是騎樓原有特點,破舊也屬老建築在所難免,故而今日不少香港的騎樓都面臨清拆的厄運。《香港騎樓》既是一本歷史紀錄,又試圖喚起社會對騎樓的重視和保育意識。這種新舊交織、東西雜糅的建築確實適合香港風土,相對都市裏摩天、整飭的高樓,別有另一種風景和溫度。現在我們有電梯有冷氣,很多人不會住進騎樓,可「不需要」並不意味着落伍,也不應該直接淘汰。

  騎樓滿載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比如香港早期規模最大的百貨公司先施公司,其首個店舖就在中環的騎樓。此外這種頗講究實用功能的建築也有它自身的美學價值,做好保育、活化對於一種人文色彩的延續意義重大。

  騎樓的特點簡單說即底層有迴廊、廊柱;整體分若干層,但普遍低矮;正立面牆上布滿了窗,目的是方便採光,大面積的窗戶在過去也便於通風透氣。一般來說底層作商舖、上層供居住,可如今也有許多騎樓整幢都作商用了。雖然騎樓的建築風格大體一致,可在局部設計、細節裝飾上,每一幢都有自己的特色。

  廣東道一一六六號的三層陽台,牆沿採用弧形設計別具一格。鴉蘭街六號一層的柱頭、二、三層各不相同的護欄、三層的簷篷都富有設計感,格外凸顯整體氣勢。同樣具有設計感的還包括德輔道中一五四號那種逐層遞退的風格。而南昌街八十八號為了掩蓋廊柱上以紅漆寫滿了的廣告,下面兩層外牆均改漆黑色,整棟樓上白下黑,已是現代的審美格調。此外,除了樓底和樓頂的柱頭可能各有匠心,牆面亦不乏雕花。

  有的是晚近改建時添加,比如汝州街三號牆面裝上了不少銅製飾品;大部分仍是原先雕刻的,福榮街的雕花好似盾牌,南角道三號的山花牆頭是許多中式古建築的表徵之一。水渠道十八/二十號的雕花圖案分外精緻,不似古典圖樣,帶有異域及宗教色彩。這些表面設計不僅是裝飾,背後也有學問。

  雷生春二十年前就由九龍巴士創辦人雷亮的後人捐給了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如今由非牟利的中醫診所運營。距離我們更近的活化案例則是「618上海街」項目,現存屈指可數的騎樓街經過改造,去年底正式活化為文創空間,內部裝飾亦置入不少歷史元素的藝術創作。

  不過話說回來,這本《香港騎樓》除了用豐富的插圖將我們帶回一座坐騎樓腳下,更製作了「香港騎樓各區分布地圖」,有心的讀者不妨帶上相機按圖索驥,指不定能碰撞出火花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