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鬧市尋懷系列」/東區康柏徑 歲月留痕/大公報記者 李亞清、謝敏嫻

時間:2020-06-19 08:50:00來源:大公報

康柏郊遊徑沿途,遙望最頂端柏架山雷達站

  近日社會時而躁動,不少人空閒時走進自然陶冶身心。柏架山是港島東區的最高山,自鰂魚涌起步有一條行山徑可行至山頂,沿途探訪充滿歷史意義的戰時爐灶和紅屋,令人享受置身大自然的時光,更在遺蹟中尋覓香港舊時歲月的蹤跡。行山是觀景,是強身健體,也帶人重溫歷史、啟迪現在和未來。

  從港鐵鰂魚涌站A出口右轉,走幾分鐘就見到「柏架山道自然徑」的標識,這裏便是今次行山起點。沿石路上坡,不消片刻就將城市樓宇拋在背後,走入大自然。路旁出現「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標識,指引我們繼續前行,很快到達此程尋懷的第一站:紅屋。

  愛德華式建築

  眼前這座俗稱「紅屋」或「林邊屋」的建築,是區內唯一留存下來的殖民地式住宅大樓。它建成於1922年,牆身紅白相間,屬20世紀初英國流行的愛德華式建築風格。步入其中,如今裏面展示的則是香港美麗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它原是太古糖廠的高級職員宿舍,1972年糖廠結束營業,該屋也被空置。1976年移交予政府管理,後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物,由漁農署接管後再於2012年活化成為香港第一所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現今中心地下有三個展覽廊,一一遊覽,看到包括有介紹香港珍貴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展板和展品,還有烏龜、花狹口蛙、香港瘰螈等動物供觀賞,頗為有趣。展覽廊的外側是設有座椅的長廊,遊覽後稍作休息便繼續前行。

  紅屋上面是東區鹹水配水庫,現已改建成公園,設置了一系列健身器械,讓晨運人士舒展身心。再沿路向上,路旁分別可見「鰂魚涌樹木研習徑」、「金督馳馬徑」、「康柏郊遊徑」的入口,這些小徑都可引導遊人漫遊附近的山林及欣賞山中樹木,但如想登上柏架山,就暫不用跟這些小徑走。

  柏架山道與不少郊遊徑連接,鰂魚涌樹木研習徑是其中一條,今次探訪的第二站戰時爐灶即沿此徑前往。沿路下行可見銀柴、大頭茶、凹葉紅豆等綠植,種類豐富;又經過一座殘破的石屋,屋子只剩下外牆,一株大樹肆意生長於中心。行至近戰時爐灶,先看到的竟是一件一字撐壓腿設施,可謂現代與歷史和諧共存。

  遺蹟中見生機

  戰時爐灶作為現時唯一所發現及保留下來的戰灶遺蹟,由來已久。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面對日本的威脅,港府不得不作備戰準備,位於柏架山西北麓的四組野外爐灶,便是這段時期設置的備戰設施之一。戰事爆發後僅18天香港便失守,爐灶未能發揮效用,戰後,由於附近一帶發展不大,這些設施得以保留下來,供後人觀賞。

  近觀爐灶,可發現在數個相鄰爐灶的縫隙間,現時生着野花、含羞草等植物,遺跡中見生機,為這片由磚牆水泥組成的色調增添了些亮色。此區也曾作戰時太古水塘山坑的公共飯堂,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大量難民湧入,香港糧食需求急增,1941年後港島市內外15地點計劃設置公共飯堂23處,招募煮飯工人3000人,室外地點以太古水塘山坑的規模最大,直至當年12月港督宣布投降,公共飯堂的運作亦告停頓。太古水塘早已隨戰後經濟發展而消失,今時尚存戰時公共飯堂的磚砌爐灶,正是香港經歷戰爭苦難之明證。

  看過戰時爐灶後可返程,也可繼續前行至畢拿山觀景台遠眺港島、維港和九龍風景,之後折返走上康柏郊遊徑(這裏可遙望柏架山頂的球形建築),再折返沿柏架山道返回市區。若體力充沛,還可沿柏架山道一路向南前往大風坳、大潭道,飽覽大潭水塘開闊景致,盡興而歸。

  夏季行山知多啲

  慎防「中暑」

  1、穿着淺色和通爽的衣物,以減少身體吸熱,並方便排汗及散熱。

  2、帶備並補充足夠的水,以防脫水。

  3、避免喝含咖啡因(例如:茶或咖啡)或含酒精的飲品。

  4、最好安排在早上或下午較後的時間進行戶外活動。

  5、進行活動時若感不適,應立刻停止,並盡快求診。

  資料來源:衞生署

  路線選擇5大因素:

  路線短、上斜少、樹蔭多、補給多及退路多。

  隨身小物:

  縮骨遮、風扇仔、毛巾、噴水壺、鹽糖、退熱貼、防曬霜及蚊怕水。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