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解碼「長沙味」(4)|老街深處,執著堅守的「舊時光」

時間:2020-06-10 17:07:19來源:大公網



航拍西文廟坪(謝望東 攝

  大公網訊(方景千)在長沙著名地標建築中,有許多各具特色的祠廟,千百年來香火未斷。這些耐人尋味的文化奇觀,也見證了長沙的變遷和發展。

  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西文廟坪的長沙府學宮,是舊時長沙最高學府,現如今,剩下一座古石坊,系長沙府學宮遺跡,清同治五年(1866),湖南巡撫李瀚章修繕學宮時所建。它是目前長沙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石牌坊,也被設為文物保護單位。周邊的東學巷、西學巷、學宮門正街、修文街等都因學宮而得名。

西文廟坪石牌坊

  石牌坊由花崗石構成,高約10米,寬約6米,正門額坊上部陽刻「道冠古今」四字,背面刻「賢關」二字,橫梁上有「二龍戲珠」「鯉魚跳龍門」等精美雕飾。

  1938年11月「文夕」大火中,長沙府學宮這一恢宏的建築群落被付之一炬,只剩這座石牌坊保留下來的。

  原來的學宮、文廟雖已不存,但一踏上這片土地,人們仍能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氛圍。

  01

  從杜甫江閣正對面的西湖路以北,人民西路以南,東至黃興路,西至湘江中路,在這300多畝的土地上,有着一條條交錯縱橫的街巷,這就是西文廟坪片區。

整潔干凈的下黎家坡巷

  走進如今的西文廟坪,可以看到用青磚、青瓦建成的仿古建築,再配上新粉刷的白牆和麻石路面,百花村巷、仁美園巷都已搖身一變成了一條條古香古色的小街巷,在保留原有老建築風貌的同時,變得更加整潔、美觀,讓生活在這裏幾十年的老巷子居民們有種「生活在風景里」的感覺。

  作為長沙老城區中唯一一個城市肌理最完整、記憶保留最明顯、歷史底蘊最深厚的片區,西文廟坪2萬多常住居民中,原始居民仍然佔多數,這些「老長沙人」用自己世代的傳承,讓「老長沙味」在這裏得以延續,走進西文廟坪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老長沙氣息」。

  02

  西文廟坪里隱藏着一個個傳統手藝人,他們在靜謐的老街小巷里堅守着一份傳承。清代《長沙地名賦》有句雲:「願遐齡而祝嘏,祈長壽以呼嵩。」遐嶺,就是今天的下黎家坡。以此地聚住黎姓家族而得名。

  人民西路靠近江邊的第二個巷口進去,即是下黎家坡。巷口窄,頗不起眼。入巷,踏上麻石路,兩廂巷道縱橫,路徑曲狹,一種舊時代的人文氣息悄然瀰漫。李建軍師傅的「經得用拖把店」就在下黎家坡巷德厚里5號公館。

李師傅

  走進李師傅家,木工工具、油漆工具、各種材質的繩索和布匹占去了大片位置,大的小的幾乎什么都有。年過5旬的李師傅,頭發已泛白,手上的老繭也訴說着,常年從事手工藝事業的艱辛。

  上世紀七十年代,年幼的李師傅跟着父母搬到德厚里這條老巷里。從此,便在這裏扎了根。李師傅在這裏成長、結婚、生子。

  後來,李師傅為了圓女兒的音樂夢想,辭去了原本的工作,拾起了從祖上傳下來的老手藝。李師傅扎拖把的手藝師承家里的長輩,憑着精湛的手藝和熱心周到的服務,李師傅的生意非常好,找上門來買拖把的顧客絡繹不絕,他對這份工作愈發干勁十足。

 

李師傅經營的「經得用」拖把店

  李師傅說繼續做拖把的動力,就是一直支持他生意的老顧客。他說:「做了這麼多年,好多顧客對我們的口碑很好。如今做的拖把只賣老顧客了,也算是給他們一些回報,讓他們不遺憾。」

  制作拖把需要經過選木料、刨光、上桐油、扎制棉條、「一刀砍」等等步驟。

  每道程序又有許多小細節,制作過程十分繁瑣。從原材料的準備、處理,到后期的捆紮、油漆,全靠李師傅一雙手。每一個經過精心打磨的拖把,都質量過硬。李師傅說:「我做的拖把都是可以用十幾年的」。

  碰上陽光明媚的好天氣,李師傅總會搬上一把板櫈,坐在巷子里慢慢地給拖把棍刷上一層油漆。無論時間與街巷如何變遷,李師傅一直沒有放下過這門手藝。

  03

  沿着成仁街往西走,在百花村巷有一位62歲的木匠張大斌,他15歲便開始接觸木工,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如今的他,在百花村巷有一間自己的木工藝工作室。

  15歲那年,張師傅便跟着父親學習起了木工手藝,幾十年間積累下來的經驗,加上不斷打磨進步的手藝,張師傅制作的工藝品,在長沙有着非常好的口碑。

  一個看似普通的中式仿古嫁妝盒,卻是運用中國傳統的榫卯工藝,需要經過十二道工序,歷時兩個月才能制作好。

張師傅制作的中式仿古嫁妝盒

  選材、制粗胚、刨木、打磨、比例調試、木紋配套……每一道工序都是純手工打造而成。「你別看只是一個木盒,看起來是簡簡單單,其實做起來還是要點功夫的,現在的年輕人,不曉得什么叫做榫卯,因為這些老工藝,基本上已經失傳了。你看,凸出來的部分叫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卯,一契合,木頭和木頭就可以完美銜接了。」

  制作榫卯的工匠們,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藝,更是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每一道工序都是張師傅純手工打造

  「已經搞了幾十年,以後還是會堅持做,把中國的傳統工藝、民族的文化遺產繼承下去。」

  04

  西文廟坪這條老街,從不缺少手藝人,也從來不缺少堅持和熱愛,在這裏還有許許多多像李師傅、張師傅這樣堅守初心的老手藝人。

  街巷中的泥巴路變成水泥路,又重新鋪上一層青石板,房屋也通過改造變得干凈整潔。

  午后,夏日的蟬鳴開始合奏,陽光透過樹葉,在老街青石板路上留下斑斑駁駁。

  老房子里的古董收音機放着咿咿呀呀的花鼓戲,老人有一句沒一句的輕輕和着。

 

小巷生活(文小廟 攝

  幾位娭毑在自家門口支起一張桌子,打起了貳伍捌,圍觀的大姐會突然來一句:「哎呀,打國(這)張噻」;三五成群的稚嫩孩童,跑着跳着,不知是被什么追着,或是正在追逐什么;正在準備晚餐的人們,互相詢問着別家:恰么子好菜咯?

  夜幕降臨,整個城市被霓虹燈、LED屏照的猶如白晝,但生活在西文廟坪老街巷中的人們卻能在點點星光下,享受着夜晚的靜謐。

  無論時代與環境如何變化,西文廟坪里的老長沙人依舊執著守護着一份長沙味道和屬於他們的「舊時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