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外參加學術會議,照例順便旅遊一番。過去一直認為獨來獨往又自由又靈便,比跟團遊事事受制性價比高得多。這次機緣巧合,與同來開會的老同學一起結伴玩了兩天,更體會到了這種旅遊方式的好處。
結伴遊最明顯的優點是能互相照應。排隊、買票、問路、用餐時分擔任務。乘車或步行擁擠時互相提醒注意財物安全。遇到美景輪流給對方拍照。商店購物可以提供反饋,幫着還價。晚上回賓館也能一起摸索方向並相互壯膽。
第二,我倆思維方式有別,遇事關注點不同,斟酌商量時,就能互補互助,拾遺補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生性不愛冒險、怕麻煩,如果沒有旅伴的鼓勵甚至「攛掇」,可能就會失掉很多體驗新鮮經歷的機會。
這次要不是老同學堅持,我大概不會去嘗試泰式「馬殺雞」。幾年前在香港,要不是朋友有興致,我也不會去海洋公園坐過山車,聊發少年狂。
旅行的魅力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學習,而學習的許多重要機會又來自於他人。參觀名勝、故居、博物館是向古人先賢學習,了解歷史、文化、藝術、科技,由古及今,展望未來。遊山玩水則不但能感悟人與自然的關係,還能通過與他人交流以及個人實踐增強能力。而旅遊時能有個志同道合的夥伴更能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遇到挑戰並肩作戰,有所感觸暢所欲言,美景美食一起賞玩。開闊胸襟,提升眼界,分享歡愉,幸何如哉。
當然,這一切的出發點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旅伴。他不必博聞強識,也不必精明能幹,只要有樂於探索、勇於嘗試、安於變化的心就行。最怕的不是對方興趣不同,而是固執己見,不懂變通,或嬌氣、喪氣,敗壞遊興,還造成了他人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