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國家文物局15日發布會現場。\大公報記者江鑫嫻攝
「採藥」,在戰國秦朝之際有史可考。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蔣波此前撰文稱,秦始皇是長生不老的痴迷者,他派人採藥的事跡也最為人知,如重金僱用盧生、徐福「入海」求仙尋藥;甚至藉出巡的機會,「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
蔣波表示,貴族們特別是始皇帝採尋不死藥,多是東向大海。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方士對東面海市蜃樓、縹緲仙山的誇張宣傳,使得人們相信「蓬萊藥可得」。那麼,戰國秦朝之際是否存在西向採藥的行為?至少有這樣的可能。從《山海經》等典籍可見,崑崙山很早就有西王母、「不死藥」等傳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易華亦曾撰文稱,秦始皇統一後,對長生之術的追求登峰造極。其東巡海上求仙,如遣徐福尋蓬萊,廣為人知。然始皇求仙非限於東方,西向採藥與東向求仙並行。《史記.秦始皇本紀》明確記載:「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此次西巡深入秦國故地及毗鄰羌戎的西北邊郡,足見其對西部疆域及傳說中西部神山的關注。
易華認為,東向海上求仙既有史實,在西巡背景下,派遣方士或使者依託崑崙神話西尋「不死之藥」,在動機上完全合理,且符合其行為邏輯。東巡遺跡如碣石行宮、琅琊刻石等考古發現眾多,西巡遺跡雖尚無發現同等規模,但不能否定西向活動的存在,反而提示了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