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聞熱話/青海「秦始皇遣使採藥」石刻獲權威認定

時間:2025-09-16 05:02:50來源:大公报

  圖:國家文物局調查後,認定青海「秦始皇遣使採藥崑崙石刻」為秦代石刻。圖為調查工作現場。 國家文物局供圖

  曾陷入真假之爭的青海「秦始皇遣使採藥崑崙石刻」,迎來最新進展。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蹟司司長鄧超在15日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經審慎研究,認定為秦代石刻,定名為「尕日塘秦刻石」。

  「尕日塘秦刻石」是中國目前已知唯一存於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其驗證過程中,使用了微距攝影、礦物元素分析等科技,排除了現代新刻的可能。\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北京報道

  鄧超表示,經高精度信息增強技術,刻石文字可見明顯鑿刻痕跡,採用平口工具刻製,符合時代特徵。經礦物和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現代合金工具鑿刻的可能。刻痕內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風化次生礦物,經歷了長期風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

  今年6月8日,《光明日報》刊發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仝濤研究員《實證古代「崑崙」地理位置──青海黃河源發現秦始皇遣使「採藥崑崙」石刻》一文。文章指出,青海省瑪多縣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北岸存有一處秦代摩崖石刻題記。刻石內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不僅解決了關於「崑崙」等精確地理位置問題,也記錄了秦始皇遣使向崑崙山尋覓仙藥的歷史事實,補全了文獻記載之缺。文章引發廣泛關注,考古、書法、地質等不同領域專家參與討論,辯論石刻真偽。

  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亦於第一時間安排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建工作專班,調集石質文物保護、秦漢考古、古文字學和書法篆刻等領域專業人員集中科研攻關,兩次赴現場調查,獲取了石刻本體與賦存環境等科學數據,組織多學科專家兩次召開論證會,多角度論證形成專家意見。經審慎研究,認定為秦代石刻,定名為「尕日塘秦刻石」。

  多重科技驗證 排除新刻可能

  據介紹,「尕日塘秦刻石」刻石上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風格屬秦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表示,簡單翻譯就是,秦始皇派五大夫翳率方技家去崑崙採藥,翳乘坐秦始皇三十七年三月己卯日的車到達這裏,翳計算來程約二百五十里。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黎兩次率隊前往刻石地所在地,用科技手段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團隊採用高精度信息增強技術採集刻石文字信息,並在此基礎上,逐一對刻石文字進行提取分析,採用微距攝影技術,對刻痕微觀特徵進行了數據採集。根據文字提取結果,刻石文字具有顯著的「因形布字」特點,文字風格統一,屬典型秦篆。

  有人曾質疑,石刻位於高海拔高寒區域,歷經千年歲月,理應風化嚴重,為何字跡依然清晰?對此,李黎表示,刻石鑿刻在2.5億年前沉積形成的石英砂岩的一處節理面上,刻石面向東南,背山面水,刻石遭受風蝕和光照高溫輻射影響相對較弱,利於長久保存。

  另外,刻石的岩性為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岩,岩石單軸抗壓強度高、表面磨蝕指數高,屬高磨蝕性岩石,為其長久保存提供了必要條件,是刻石歷經兩千餘年自然風化尚能保存至今的關鍵因素。

  李黎還提到,在刻石刻痕特徵方面,團隊採用微距攝影技術採集刻石文字筆畫的刻痕特徵,對刻字筆畫的深度、寬度、截面積進行統計分析。證實了刻石係採用平口工具,斜方直接入石刻製而成。他們還採用便攜式熒光光譜儀對刻石表面及刻痕內部的元素進行檢測,排除了利用現代合金工具鑿刻的可能。團隊採用自動礦物電鏡分析了刻石的風化程度,證明刻字區域和非刻字區域均經歷了漫長的風化作用,形成了成分和結構類似的風化層,以此可排除其為現代新刻的可能。

  視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管理

  鑒於「尕日塘秦刻石」的重要價值,國家文物局已指導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門,將刻石核定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視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管理,並將在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中予以重點關注。

  鄧超表示,國家文物局始終堅持以科學、客觀的態度來看待考古新發現。他也向近期所有以嚴肅認真的學術態度撰寫文章、參與討論的專家學者致以感謝。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