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一座書城 (八)\祝 勇

時間:2019-05-27 09:57:29來源:大公報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興學科都能從這裏找到它生存發展的泥土和營養。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第一套《四庫全書》修成,全套三萬六千冊,被鄭重放入文淵閣。這一刻,無疑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一刻。乾隆在文淵閣設宴,犒賞參與《四庫全書》編纂的全體人員。時隔兩百多年,我們幾乎可以聽見他爽朗的笑聲。

  乾隆皇帝對古代書籍被焚的先例心有余悸,於是又下令為《四庫全書》加抄了六個「備份」,心裏才算踏實。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九○年),前後七部《四庫全書》全部抄完,分別藏在七座藏書閣內,其中四座,分別在北京紫禁城內的文淵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圓明園內的文源閣、盛京(瀋陽)故宮的文溯閣,這「北四閣」,全部在皇家禁地,另有「南三閣」,分別是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天寧寺的文匯閣、杭州西湖孤山南麓的文瀾閣,因為它們都在江蘇、浙江,因此也被稱為「江浙三閣」。

  乾隆或許已經意識到這種宮廷藏書的缺憾,就是它雖然保存了古籍,卻同時將知識固化,把它們像貨物一樣封存於倉庫裏,與整個社會相隔離。於是,乾隆將《古今圖書集成》作為最高獎賞贈給了寧波范氏天一閣等四家藏書樓,「南三閣」也基本對民間士人開放,允許當地士子「就近觀摩謄錄」,成為公益性圖書館。

  於是有無數士子,如朝拜一般走進「南三閣」,用手指小心翼翼地捻動書葉。這些文人士子中,就有金世宗第二十四代後裔完顏麟慶。嘉慶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年),他造訪文匯閣的時候,滿眼的「名花嘉樹,掩映修廊」,讓他有了一種夢幻般的恍惚感。很多年後,當他在《鴻雪因緣圖記》裏「回憶當年充檢閱時」,仍「不勝今昔之感。」

  由於《四庫全書》規模過於宏大,翻檢不便,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又命令挑選《四庫全書》的精華,編定《四庫全書薈要》,收書四百六十三種,共二萬零八百二十八卷,一萬一千一百七十八冊,一共抄寫兩部,一部貯藏在御花園的攡藻堂,另一部貯存在圓明園東牆外長春園內的味腴書屋。

  當然,如同《永樂大典》一樣,《四庫全書》的未來旅程同樣不會一帆風順。尤其乾隆皇帝去世以後,雖有嘉慶皇帝苦心維持,但道光、咸豐以後,帝國的氣運急轉直下,日漸衰微,有太多的災厄,等待着《四庫全書》。

  咸豐三年(公元一八五三年)早春二月,鎮江城破,太平軍蜂擁而入,一把火把金山燒了。雕樑畫棟的鎮江、堆金砌玉的鎮江,立刻就成了一片起伏的火海。文宗閣裏那些美輪美奐的藏書和書盒,也被裹挾在火中,化作一縷縷的青煙。

  之后太平軍揮師北向,劍指揚州,文匯閣在炮火與廝殺中化為烏有。咸豐十年(公元一八六○年)李秀成攻入杭州、破江南大營時,文瀾閣還安然無恙。第二年,李秀成再破杭州,這一次,文瀾閣劫數難逃。《揚州畫舫錄》裏記載的藏書「千箱萬帙」的江浙三閣,至此「全軍覆沒」。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