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访埃及记(下)/陈安

時間:2019-01-16 16:56:00來源:大公报

  以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为例,可让我们感受一下神庙之奇观:三千三百年历史,八十万人参与建造,城墙高三十二米、厚十五米,柱廊大厅有一百三十四根巨大石圆柱,高二十多米,中央走道两旁十二根,高二十三米,直径三点四米,需十多人合抱。你可想像一下自己身处密集的百根圆柱之间的感觉,那完全是一个气势宏壮而又逼仄幽闭的另类世界。

  神庙,据说是“神的住宅”。因为害怕灾难,畏惧死亡,古埃及人创想了许多神祇,如名叫“阿通”的太阳神,名叫“努特”的星辰神,名叫“赫普瑞”的圣甲虫神,甚至还有名为“索贝克”的鳄鱼神,等等。为避祸解难,古埃及人来到神庙,在握有神权的祭司带领下祈祷、歌舞,求取精神上的安乐。
这一切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已成为历史,但依然令人惊异、讚叹的是,各个神庙都留下了丰富多彩而永不消失的古埃及文明:巨型雕像,墙上浮雕,生动壁画,象形文字,等等,甚至还在石壁上刻有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史诗。

  三四千年前古埃及人的生活场景一一出现在我们眼前:渔民们在船上用鱼叉捕鱼,鱼儿在水中窜逃;丈夫在前面犁地或割麦,妻子在后面播种或捡麦穗;两个僕人举起长刀就要宰杀公牛,几个女孩向后弯曲身体翩翩而舞;男人或女人的队列,递送法老敬献给神祇的各种祭品,头顶水果篮,手擒鸡鸭……

  关於黄沙、石头,上文已说了很多,但假如没有水,只有沙和石,就没有埃及这个国家及其文明。水,尼罗河的水,才是埃及文明和经济的命脉。埃及,那是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由发源於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与发源於乌干达的白尼罗河合成,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由南向北而流,流经埃及,由亚历山大港注入地中海。有人用黄、绿两种颜色画了一张埃及地图,整个画面基本上都是代表沙漠的黄色,在濒临地中海地区则有一块不大的椭圆形绿色,那是已经开发出来的“绿色沙漠”,开罗在其南端,开罗以下则有一条又长又细的绿带,垂直而下直至阿斯旺地区。这条绿带就是尼罗河流域,埃及人就是在这个流域种植小麦、棉花、椰树、亚麻,在两岸建村,筑城,造金字塔和神庙,才有了这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从卢克索去阿斯旺,我们乘坐的是邮轮,航行在尼罗河上。这条河似无激流巨浪,河面很宽,河中有些地方还有岛和农田,中国歌曲裏有“一条大河波浪宽”这样一句歌词,我觉得用来形容尼罗河最为妥帖。由於世界各国遊客日渐增多,埃及旅遊业越来越兴旺,尼罗河上也就有帆船、遊艇穿梭来往,生趣盎然。
我在最高甲板上瞭望两岸,觉得尼罗河两岸风光不如莱茵河两岸美丽,但望见离绿色河岸不远处就是大片黄色的沙地或山丘,就知道这条“绿带”实在太窄,埃及人生存的天然资本确实有限,哪能指望到处出现天府之国的富庶、优美景象呢。

  沙、石和水给我的印象都深,但旅行回来后,脑海裏更多浮现的却是这个伊斯兰教国家裏的人,信奉真主安拉、说阿拉伯语的埃及人:包着各色头巾的女人,穿着宽鬆长袍的老头,为遊客牵长腿骆驼的骑手,讲一口流利英文或中文的导遊,骑在毛驴上的儿子和牵驴的母亲,坐在牛车上的母亲和赶车的儿子,在餐馆火炉边烘烤空心圆饼的老妇,在地毯公司席地而坐学编织的小学徒,还有,当我们在尼罗河湾乘坐帆船游弋时,突然在船侧响起儿童的歌声,回头一看,那是一个男孩坐在衝浪板上抓住船舷为索钱而唱歌,这使我意识到,埃及新一代人还要像老一代人借助於沙、石和水一样,去闯一条艰辛的生活道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