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顏瑋林指自閉症患者分三個級別
自閉症的成因至今未有定論,有大量研究指出,自閉症或與一些遺傳或者腦部發展異常因素有關,但並未有研究證實,注射疫苗或進食某類食物會導致自閉症。
「如果小朋友在三歲大左右,同時出現兩項徵狀:(1)社交溝通有問題;(2)有固執性行為或有狹隘興趣,我們就會為這類懷疑有發展障礙的小朋友,進行發展性評估。然而,如果只有其中一項徵狀出現,我們不能夠將他確診為自閉症。」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顏瑋林表示:「由二○一三年開始,我們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來診斷。此手冊將所有不同程度的自閉症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並分為三個診斷級別:第一級是『需要支援』(徵狀較輕微,即小朋友在有支援下大致上可以與別人交流);第二級是『需要大量支援』(未經專業訓練人士也可以察覺到小朋友溝通上的困難、固執性行為和有狹隘興趣);第三級是『需要非常大量支援』(小朋友在語言和非語言上有嚴重缺損、適應環境轉變有很大困難)。」
懷疑小朋友有自閉症,家長可以如何是好?顏瑋林表示,家長可以在小朋友的幼兒階段,留意他們能否做到符合發展階段的溝通:「例如較年幼的小朋友,可能會主動拉家長的手尋求幫忙;對年紀較大的小朋友,則可以留意他們會否懂得運用眼神提示家長留意某些事物等。」如果真的被確診患有自閉症,他指出,運用圖片等視覺提示和動作提示,相較於只使用語言,更加有助小朋友的溝通和學習。
顏瑋林建議,若果家長懷疑小朋友有自閉症,未入學的小朋友可以向母嬰健康院或家庭醫生尋求協助及轉介評估,而在學的小朋友可透過學校轉介。經過初步識別後,或有需要將小朋友進一步轉介至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進行詳細評估。另外,家長亦可選擇私人機構的評估服務,如教育及復康機構協康會。在政府或私人機構評估後,小朋友都需要透過社會福利署的中央轉介系統,輪候學前康復服務。他又強調,面對自閉症孩子,應及早介入支援,在小朋友六歲前的訓練黃金期內接受適當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