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地方志紀錄歷史點滴

時間:2018-04-13 03:15:52來源:大公網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 劉智鵬

  現代社會人手一機,足不出戶即可知天下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隨時於指掌間完成,相信現代人的世界眼光實在超乎古人的想像。

  不過,在科技發展緩慢的年代,古人也有掌握各地資訊的辦法。中國地大物博,早在二千多年前已經發展出大一統的國家形態,以一個中央政府管治方圓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版圖;下轄兩級地方政府,共有數十個郡和近千個縣。這種政府結構是當時人類文明空前的創舉;中國也必須因應管治需要,發展一套地方行政制度作為治國的根本。當時的政治家克服了交通不便和資訊不發達的困難,要求地方政府收集資訊,從下層上達至中央。有了這種系統,古代中國的中央政府就能夠掌握地方行政單位的地情人事而作出適當的規劃和管理。這種地方資訊的文字和圖像紀錄,就是「地方志」。

  編修地方志是中國傳統文化項目,世界其他古代文化體系並無相似的做法。中國地方志的發展源遠流長,「方志」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秦漢時期已經有地方志的編撰。隨着中國版圖擴大人口增加,地方行政的發展日趨成熟,地方志的編撰亦因而日益發展。宋代文教大盛,地方志事業亦蔚為大觀,出現大量地方志或專志的製作。明清兩代是地方志編纂的豐收時期,而且發展出影響當代和後世的方志學理論。

  《新安縣志》窺見明清時期香港

  清代方志學家章學誠主張「方志為國史羽翼」,釐清了地方志的功能和定位,地方志於是成為國史以外並行的一個修史系統。國史與地方志兩者並行,充分體現了傳統史志學中「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的實用精神;與現代中國方志學「資政、教化、存史」的功能前後呼應。

  香港位處南海之濱,既遠離中央政府,亦非國防重鎮,難以引起史官的關注。因此,作為正史的《廿四史》極少提及香港古代的歷史,香港所在地域的地方志於是成為了解香港古代面貌的主要資料來源。在地方行政系統上,香港地域自秦朝至晚清先後隸屬番禺縣、博羅縣、寶安縣、東莞縣和新安縣管轄;歷史上與香港有關的地方志有《粵大記》、《廣州府志》、《廣東通志》、《東莞縣志》、《新安縣志》等。若論與今日香港關係最為密切的地方志,則非《新安縣志》莫屬。

  新安縣成立於萬曆元年(1573),並以其地能「革故鼎新,去危為安」,因此命名為「新安」縣。新安縣建縣之後,《新安縣志》的編修工作亦隨之展開。

  萬曆十四年(1586),《新安縣志》第一次纂修完成;自此至民國初年,《新安縣志》經歷過七次重修增補,可惜大部分均無法保存下來,目前存世的《新安縣志》只有康熙二十七年和嘉慶二十四年兩種,但足以窺見明清時期香港的歷史面貌。

  今日香港市民手機一掃,《新安縣志》的歷史點滴立即呈現眼前。不過,科技只是傳遞資訊的工具;沒有僅存的兩種《新安縣志》,手機再先進都無法提供古代香港的歷史資訊。因此,地方志並非古玩,而是歷久常新的地方資訊匯編,不斷為社會服務,與時並進。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