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不自然死因研究所》死亡掩蓋的真相

時間:2018-04-08 03:15:32來源:大公網

  圖:《不自然死因研究所》以一眾法醫的努力揭示死亡下的真相\網絡圖片

  綜觀各國電視劇,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醫療劇可謂百拍不厭。日本當然也不例外,譬如今年初(六月將在香港無綫電視J2台播出,具體時間以開播為準)的電視劇《不自然死因研究所》(又名:《UNNATURAL》),即是一部醫學懸疑劇。但與其他同類題材不同,該劇聚焦法醫,從一個女法醫角度出發,講述法醫如何找尋被死亡掩蓋的真相,不僅有相當程度的專業水準,又能藉一波三折的案例,反映社會現象及人性掙扎,從而收穫一波又一波好評。

  一直以來,醫療劇都是一個濃縮的社會萬花筒,如去年內地劇《急診科醫生》、日劇《緊急救命》系列等,將社會問題與生與死勾連在一起,引發觀眾共鳴。而《不》劇讓煲劇人明白,醫療知識不僅只有懸壺濟世的功用,更是一項「為了未來」的工作,誠如劇中所言:「很多非自然死亡的死者都未經解剖就火化了,隨便定下死因,讓很多非自然死亡的死者得不到真相。」此為劇中這座「非自然死亡原因研究所(又名:DUI)」成立之初衷。

  縱使有這樣一座「非自然死亡原因研究所」,也並不代表劇中主角們所處的社會對法醫工作有更多理解和寬容,年輕人不願意入行;家屬認為解剖屍體是對死者的不尊重,寧願相信表面死因;不少可能存在疑點的自殺案件都被警方及一般醫院解剖人員的蓋棺論定,如一位被草率定為自殺的女性屍體,口中有連環殺手的特徵│一處紅色金魚的印記,卻被當成了一般的口腔潰瘍,讓兇手繼續逍遙法外;溺死之人很難查出自殺,抑或是他殺;重大交通事故死者遺體不經解剖程序,只當一般災難處理,諸如此類。

  案情一波三折

  作為一部單元劇,《不》劇每一集均是一個獨立案件,總共十集,十件不同的案件,雖無明顯關聯,卻暗藏遞進關係和兩條懸疑線,一條是難以與人相處的中堂系(井浦新飾)共計解剖過三千具遺體,只為尋找八年前殺死自己戀人的連環殺人犯,但過程中卻不斷收到被指責為兇手的恐嚇信;另外一條是現年三十三歲的女主角三澄美琴(石原里美飾)的真實身份是一名養女,二十多年前親生母親由於不明原因選擇燒炭與所有家人同歸於盡,而她是唯一幸存者。

  劇集開篇的「無名之毒」案件中,一對老夫婦不相信自己一貫身體健康的兒子高野島渡會突然因心臟病猝死,故委託DUI查明真相,初次解剖判斷,死者並非死於心臟病,而是急性腎功能衰竭,由此三澄團隊展開一系列解剖及調查,由或許死於情殺投毒的推導,到從物證細節推斷出死者是在出差時感染中東MERS病毒,從而找到有可能被感染人群,切斷病毒感染途徑,從中可看非自然死因調查是關乎人類未來安全的工作。

  有煲劇人評價,該劇的案件皆從一個表面死因說開去,並非由法醫解剖直接獲得死亡真相,而是經過一波三折的「剝洋葱」過程,方才探得最終真相。此言非虛,在「無名之毒」單元,當一切證據都說明高野是在中東感染MERS病毒後,三澄美琴與高野未婚妻對話時,才得知高野曾在回到日本時的第一時間見過未婚妻,且有親密接觸,但未婚妻並未感染病毒,證明高野並非在中東感染,而是在他見過未婚妻之後去醫院看病時感染,這樣一來,病毒的真正來源找到了,社會才得以採取正確的預防措施。

  除卻為更好地守護大家而進行法醫工作,劇中亦凸顯法醫工作是為還死者公道,找到真正應該承擔責任的事故方,如第四個案件「為了誰而勞動」,快遞員騎摩托車送蛋糕發生車禍,死者生前公司、死者生前就醫醫院、摩托車廠究竟誰該負責;再是為找到真正的殺人兇手,如第五個案件「死之報復」,死者表面上是死於自殺溺斃,但經過解剖才知道此案另有兇手。

  死因折射現實

  有別於其他醫療職業劇,《不》劇並不涉及職場的勾心鬥角,或是男女之間的情愛糾葛,全部敘事重心都在研究所內的工作人員身上,看他們如何接受委託人要求,盡己所能,查明真正死因,其間穿插的解剖手法,堪稱專業級別,比如標出器官重量、記錄損傷程度、醫學名詞也十分專業,比方說「乾性溺水」等,或是從溺死之人的肺部殘留的浮游生物判斷死者溺斃時所處海域。《不》劇以極大誠意詮釋法醫所做的一切判斷,皆是基於事實證據的基礎之上,嚴謹到容不得一點疏忽。

  不僅如此,該劇在每一件層層遞進的案件背後,折射出讓人震撼、反思、感悟的社會問題,正如三澄美琴所說:「面對死者時,我都會想為什麼死亡選中的是這個人?」劇中表面上的情殺案,其實是大醫院疾控疏忽,明明是病毒受害者,卻被普通民眾責怪,連帶父母都被指責,認為是他們的兒子將病毒帶到了自己的國家;快遞員車禍身亡,牽扯出一個不斷壓榨員工的冷血老闆;陌生女子墮水溺亡,反映陰暗的女性心理│兇手因嫉妒死者炫耀愛情而動殺機;長期受到校園霸凌的兩個學生,在老師冷漠對待、學生無人施以援手的情況下,居然自導自演一場自殺,以及網絡直播偽裝的殺人場面,引起人們關注校園惡行並非玩笑。

  可以這麼說,《不》劇並非一部依靠殘肢斷臂及變態殺手博公眾眼球的法醫劇。相反,它讓觀眾體會到一種與死亡迥異的溫情,這也是日本編劇的一貫風格,總會在殘酷世間給予一抹溫柔,去年的日劇《四重奏》就出現了「哭着吃過飯的人,是能走下去的。」無獨有偶,《不》劇中也有類似的:「正是因為沒有心情才要吃。」「世道如何?關鍵看你如何處世。」以及在「為誰工作」單元中,導演以三組蒙太奇手法拍攝看煙花的對比鏡頭,以述說不同心境,一個是受傷躺在地上的快遞員,另一組是家中的妻兒,還有一個就是與一眾女性聚會狂歡的冷血老闆,催人淚下。

  倘若不能正視死亡真相,就等於將現存生命置於危險境地。所謂人心複雜,無常之事屢有發生,誰都不會知道自己最終會怎樣,死者雖不能言,卻能警示活着的人。如果說日本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又譯:《入殮師》)是在用死亡謳歌生命,《不》劇就是刻畫這樣一群富有正義感的法醫,用他們的敬業精神,讓一件又一件被死亡覆蓋的真相浮出水面。人究竟為何而工作?這句劇中的疑問,用「非自然死亡原因研究所」裏一眾法醫的行為回答就是:為真兇歸案,死者不再擔惡名,生命不必白白逝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