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坊間不少通識攻略會把每年考題分類為不同單元列出,以方便考生查閱各年議題出題情況及分析「出題趨勢」。在學校課程上,由於涉及基礎知識灌輸,教師在製作教材時,部分內容難免亦以單元為本形式授課。然而,此種分類方式難免令學科知識變得割裂,學生在回答題目時往往忽略了課程的統一性,只利用個別單元的概念知識答題,未能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
翻閱通識教育科的課程及評估指引,通識教育科除了被分為六個單元外,亦可分為三個學習範疇。
科目理念一項可見「本科旨在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聯繫各科的知識……」;在科目性質上,指引亦指出通識教育科是「透過探究與本課程主題相關的議題,學生可學習找出不同主題和學科之間的聯繫……」從理念到科目性質,通識教育科的原意亦是透過議題為本把各學科以至學習範疇學到的知識連繫起來。
從學習成果上,指引中更提到以下兩點,分別是「了解個人、社會、國家和全球議題的相互關聯,以及自然環境與社會的互相倚賴,並據此評估人類關注的不同議題」及「在個人和社會層面的議題和問題上,運用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和從多角度考慮作出判斷和決定」,可見議題的相互關聯及學生的多角度思維是作答題目以至學生完成獨立專題探究的必備要素。
在學習範圍之間的聯繫一項,指引亦點出「學生宜盡量將從一個學習範圍所獲得的領悟及角度,應用於另外兩個學習範圍的研習之中。」
以上引用均反映通識教育科強調學習範疇或單元間的相互聯繫,考生需要運用不同學習範疇的概念及知識作答題目,才能在考試取得佳績。以2017年卷二題三為例,「資料所描述的現代化傳統濕街市可能以什麼方式改善香港人的生活素質?解釋你的答案。」考生除了留意題目關鍵詞「香港人的生活素質」外,更應提醒自己,考評局「議題為本」的設題方式原意是要求考生利用不同單元的相關概念作解說,因此回答內容不應受單一單元限制。
考生應先從不同角度提出論點,例如衛生程度、簡便性、選擇性等,在說明論點時貫通不同學習範疇知識,如述及衛生程度改善,應運用公共衛生中傳染病鐵三角概念;全球化中資訊科技發展如何協助市民購買活雞時進行隔離及付款;今日香港中,香港活雞政策及生活素質定義等。當然,各單元間內容連繫緊密,上表只為表明各單元涉及概念,考生作答不應把關連內容強行分段或分類。在日常練習上,考生在具備一定基礎知識後,亦可多看新聞及議題,學習了解單元間的連繫,培養思維習慣。
青松侯寶垣中學 李啟豪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