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教育問題真的源於「外行領導內行」?

時間:2018-03-02 03:16:10來源:大公網

  圖:「愉快學習」和「求學不是求分數」兩種觀點,都可以用足夠的內行教學實踐檢驗

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當人們討論教育政策時,經常聽到一個說法,就是所謂「外行領導內行」,彷彿只要任用一批教育專家內行人,一切教育政策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不僅教育,在許多公共政策議題上,社會都是秉持這種「專業vs外行」的二分思維。其實,這只是一種想當然的專家治理迷思。

  第一,專家是專業解決問題的人,但問題是「專家」本身也是問題之一,因為包括教育在內的任何領域的專家,都會分成不同的專業學派,秉持可能彼此相反、但同樣具備專業性的觀點!

  專家之間同樣存分歧

  在最近又開始熱炒的小學BCA(Basic Competence Assessment,即之前的TSA更新版)存廢議題上,分歧何止存在於學校與家長之間!從前線的校長、教師,到大學教育學的教授們,可謂有支持保留,也有支持廢除的,並沒有壓倒性意見。前線教育工作者是行家,教育學教授是專家,都是內行人。

  有相信「愉快學習」、「求學不是求分數」等反對應試教育的,也有堅持要堅毅學習、要考評輔翼教學的。兩種觀點,都可以用足夠的內行教學實踐檢驗,以及專業教育研究的論證支持,可謂不相伯仲,分庭抗禮,誰都不能說對方是外行。在其他政策範疇,這種專家之間的分歧就更加明顯。

  看看內地近年關於產業政策成敗的辯論,有反對產業政策的經濟學家張維迎,也有支持產業政策的經濟學家林毅夫,兩人之辯,絕非非專業與外行的對峙。回頭看香港,到底特區政府在推動香港經濟轉型方面,應該扮演類似制定產業政策之類的更積極主動的角色,還是繼續傳統的積極不干預?道理是一樣的。

  第二,在一個民粹漸起的時代,有時連專業人士充當決策官員,一樣也壓不住場,這也不是因為施政意志力不足的問題。2016年7月,內地發生一件引起頗大爭議的教育事件——河北省涿鹿縣教育局長郝金倫被迫辭職,他的辭職理由是自己主持的教育改革在民意壓力之下被迫叫停,他的辭職不無抗議的味道。

  郝金倫局長的「專業含金量」可能未必很足,但肯定不是外行人,因為本身也是出身教育行業,深知應試教育之苦,所以才提出有利於紓緩應試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措施,但奈何家長普遍不接受!寧可一邊罵應試教育壓力大,一邊繼續要求教師「滿堂灌」(形容在較短時間內向學生灌輸更多的應試知識的課堂教學法)。他的下台,其實是一切「專家治國者」最大的夢魘:法不制眾。

  從公共行政的角度來看,專家之間有學派之別,專家與受眾之間又不容易取得共識,這似乎是一個亙古存在的困局,最後一切取決於各方「士的好打」(stakeholders)之間的相互游說與博弈而已,但求這個過程能夠比較理性與公平,那麼無論BCA是存是廢,經濟轉型有政府主導還是沒有,我們的社會即使未臻至善,也不會陷落最壞的狀態。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 鄧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