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前主委、「中研院」院士、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管中閔近日以黑馬之姿當選台灣大學新一任校長。
台大是島內最頂尖的高等學府,掌門人花落誰家,向來備受矚目。尤其管中閔是台大近34年來唯一非台大畢業的校長,也是90年來台大第二位經濟專業出身的校長,加之具有「外省第二代」、曾在國民黨政府任職的「藍色背景」,使之成為「非典型」台大校長。這也是外界一度不看好他能當選的原因。但管中閔不畏人言,提出「變革主張」,切中當下台大排名下跌、士氣低迷的要害,而獲得遴選委員會的青睞。然而,近年台大經費匱乏、人才外流,能否走出困境、重現往昔榮耀,對管中閔才是真正的考驗。
台灣大學成立於1928年,素有「台灣第一學府」之稱,人才輩出,包括著名詩人余光中、作家白先勇、作家李敖、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台灣廣達電腦集團董事長林百里、海基會前會長辜振甫、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等。
但「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這些年台大的國際排名節節敗退。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公布2018年度世界大學排名,台大雖然是島內唯一擠進百大的學府,但排名由68名退步至76名,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排名11、新加坡國立大學排名15、中國大陸清華大學排名25、香港科技大學排名30、日本東京大學排名28。此外,在Nature Index(自然指數)排名中,台大在2011年、2012年短暫上升到130幾名,但後來一路下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在2011年的排名與台大非常相近,但六年後兩校進步到另一群體,台大則被拋在後面。
面對外界的指責,台大方面表示「經費不足」。早年台大是獲得政府最多資助的大學,但後來當局實施教改、主張廣設大學,島內高等院校由1984年22所暴增至2008年160多所。「僧多粥少」,隨着高校數目增多,政府的補助經費也被稀釋。如今台大獲得的經費不到以前的一半,但仍是全台「最有錢」的大學。
有台媒指出,現在台大的年度預算只和大陸二線的蘭州大學差不多。正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經費減少,意味着教授的薪水和研究經費縮水。看着一位位優秀學者另謀高就,是台大無可奈何的錐心之痛。
生源質量也是困擾台大的問題之一。台灣少子化現象嚴重,2017學年全台共有198個系所新生註冊率是零,台大則有4個博士班完全沒有招到學生。相較招生率下降,台大更憂慮的是,近年高中生選擇到海外留學的人數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未來精英」出走對台灣高等教育相當不利。
如何爭取經費、挽留人才,如何走出學術醜聞的陰影,如何提振台大上下的士氣,都是管中閔面臨的嚴峻挑戰。而管中閔亦非象牙塔中不問世事的學者。他擔任政府公職時敢講善辯,被媒體稱為「管爺」。據說,他年少時還曾有一段「反叛經歷」,大學時差點無法畢業,後來翻然醒悟,負笈美國,獲得博士學位。這位曾經「叛逆」的「管爺」能否令台大扭轉頹勢、煥發新風,各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