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陸市場廣闊,吸引台企融資。圖為去年十二月台商食品公司元祖夢果子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資料圖片
台灣鴻海集團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擬申請在大陸上海A股掛牌,讓台商海外掛牌敏感議題再度浮上枱面。對此,產業人士分析,最大的原因應該是與企業無法在台灣有效籌資有關,因為台灣資本市場對企業來說,只剩初次公開發行(IPO)的募資功能,至於現金增資、公司債等,能籌募到的資金相對有限。
【大公報訊】綜合中通社及台媒報道:早前鴻海轉投資的印刷電路板廠臻鼎-KY決議讓子公司鵬鼎赴大陸深圳掛牌,這次則是母公司鴻海出手,也要讓子公司FII赴上海掛牌,「台股感受到有史以來最冷的寒冬」。
據報道,台灣資本市場本益比(市盈率)相對偏低,台企在大陸往往可以募到較多資金,進而發展企業,甚至反過來併購其他台企,技術能力高的也許還能跟陸企談合資。上海A股流動性和交易量高,吸引台廠紛紛加入,不只鴻海集團,去年包括聯發科旗下匯頂、亞翔旗下亞翔集成也都在上海A股掛牌。這次FII申請赴陸掛牌,後續會引發什麼連鎖反應?將成為市場觀察重點。
陸股市盈率佳吸引台企
據台灣《經濟日報》報道,台商選擇在大陸就地上市融資已成為新趨勢,去年6月以來,就有五家台資控股公司在上海主板或深圳創業板掛牌。迄今在大陸上市(不含北京新三板)的台商已達26家,家數居所有外資企業之冠,大陸資本市場上的「台商板塊(類股)」隱然成型。
去年底的上海交易所飄着濃濃「台味」,先是台灣老牌糕點品牌元祖食品於12月28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成為A股首家烘焙類股;緊接着兩天後,台灣上市公司、無塵室工程大廠亞翔也分拆大陸事業「亞翔集成」在上交所鳴鑼上市。
一手輔導亞翔上市的富蘭德林投資銀行董事長劉芳榮曾指出,他輔導台商從不刻意引導企業到哪個資本市場上市,僅提供資訊,告知他們有哪些市場可選擇。台當局開放大陸台商以F股回台上市櫃後,約有六成台商會選擇台灣資本市場,但自去年底後非常明顯的趨勢是,台商幾乎都決定在大陸就地融資。
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KPMG)合夥人劉許友也表示,2015年開始他接觸到愈來愈多台灣上市公司,有意分拆大陸業務在A股上市;劉芳榮認為,台股長期低迷、交易量偏低、不少上市公司市值低於淨值等因素,是很多台商無意回台上市櫃的主因。
反觀台商若選擇在大陸上市,往往可享有較佳的本益比。以昆山台資企業優德精密為例,於2016年9月30日在深圳創業板以每股人民幣15.03元的發行價掛牌後,兩個月後股價一度飆破107元。
據悉,目前在A股台資上市公司家數已達26家,若加上台資參股公司家數還會更多。在所有外資中,台商在A股的上市公司家數穩居首位,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的港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