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通識教育科課程資源冊系列——現代中國》剪影
通識教育科的六個單元各有特色又互相緊扣,溫習時不易有所側重。「現代中國」可能是內容最多的一個單元,如老師和同學運用課本作為學與教的教材,無疑吸收了大量的知識和概念,但往往會較難掌握本單元的重點。其實,只要翻閱《通識教育科課程與評估指引》,便可對本單元的重點有清楚掌握,本單元只有兩個主題,分別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在此兩大主題下,不同出版社所出版的教材,在編寫時皆有不同的理解,在章節的總數上有一定的差異(最少者有六章,最多者有八章)。
幸而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通識教育組於2015年出版的《通識教育科課程資源冊系列:現代中國》中,將本單元的重點歸納為以下五大項,令學習及溫習時變得一目了然,這些重點包括:
1.改革開放以來內地人民的生活
2.中央人民政府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
3.參與國際事務與中國的綜合國力
4.家庭觀念和功能在現代生活中的變遷
5.環境保育、文物保育與傳統習俗傳承
重點一:改革開放以來內地人民的生活(曾考核年份:2015年)
學生應認識改革開放的背景及歷程,並說明改革開放是以經濟發展為中心,而其發展策略是從沿海地區開始,再帶動中國整體發展。從正反兩面初步探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和成就,以及發展過程當中的不平衡現象,例如城鄉發展差異、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發展差異。
重點二:中央人民政府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曾考核年份:2015年、2016年、2017年)
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重大變化及成就,同時亦引發不少問題及影響,而中央人民政府亦嘗試從不同方面給予回應。學生應探究政府的回應策略、方式、行動及成效。
重點三:參與國際事務與中國的綜合國力(曾考核年份:2014年)
就參與國際事務而言,主要探究這些參與行動對國家整體發展的影響;而就綜合國力而言,則探究改革開放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的綜合國力。綜合國力的內涵,以及大致用什麼因素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並探究中國綜合國力的優勢及不足之處,以及改革開放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國的綜合國力。
重點四:家庭觀念和功能在現代生活中的變遷(曾考核年份:2012年)
從認識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和功能入手,進而探究這些觀念和功能在現代生活中受到什麼挑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延續。除了以內地家庭作為探究例子外,可以將取材範圍延展至香港。
重點五:環境保育、文物保育與傳統習俗傳承(曾考核年份:2012年、2013年)
改革開放帶來經濟發展的情況,對於環境保育和文物保育有何影響,以及如何取得平衡。繼而再處理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的地位、發展及存在意義。
五大重點掌握之後,學生實際已認識了整個單元的核心內容及概念。無論運用哪一本教科書,有了此明確的重點,溫習時自然更為得心應手。
「現代中國」單元涉及眾多概念,同學在溫習時,可以將所涉及的個別例子或事件作概念化解說,從而分析議題的本質、反映的現象,以至爭議的重點。資源冊中,提供了以下多個重要概念的定義及其爭議點,包括:城市化、人口流動與戶籍制度、三農問題、社會矛盾與和諧社會、政治體制改革、全方位外交、中國威脅論與和平發展綜合國力、文物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計劃生育、家庭觀念與功能、親屬與宗族、傳統與現代、習俗。這些概念的內容,深入淺出,方便學生研習。學生只要善於運用及遷移這些概念,定能提升研習本科的能力。
最後,《資源冊》提供了「現代中國」單元中的多項重要資料,老師可應用這些資料,進行議題教學法,去幫助學生溫習。這些資料,既有文字、又有圖表,實在是理想的學與教材料。例如,改革開放的歷程、國家架構和重要國家機構、中國經濟發展數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國教育發展及科研經費支出、南水北調工程、「一帶一路」(見左圖)、上海合作組織、孔子學院等。
教師在幫助學生溫習《現代中國》單元時,我建議宜善用本資源冊,不但有助學生認識到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更可掌握到多個基本概念的內容及國情資料,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和應考通識科的能力。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