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11年兩岸開放大陸學生入島深造,有助於兩岸青年人加強溝通和彼此了解。圖為2014年兩岸學生在高雄六合夜市舉辦謝師宴\資料圖片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六年前作為首批陸生赴台求學的張夢楠,想起當年在台灣找回丟失在巴士上的照相機,至今仍覺得不可思議。無獨有偶,在台灣高校讀了六年的袁中傑曾在島內數次丟失錢包,但每次都能找回。在台灣難得的求學經歷使張夢楠和袁中傑不僅學有所成,也感受到台灣淳樸的風土人情,更與島內年輕人結下深厚友誼。兩岸的未來屬於年輕一代,彼此加強了解和信任,有助減少誤解和消除偏見。大陸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放台生申讀大陸高校,但台灣方面直至2011年才開放陸生入島求學,由此開啟兩岸教育雙向交流的大潮。\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如果不是恰好遇上首次兩岸聯合相互招收本科生的機會,張夢楠可能已經放棄自己最愛的設計專業。2011年就讀於廣州市第七中學高中的張夢楠雖然熱愛設計,但因只是普通的高考生,沒有參加藝考,只能選擇普通高等院校,而內地普通院校大多沒有設置太多藝術類專業。
初生牛犢不怕虎
在高考分數公布前,張夢楠打開招生網,竟然看到了台灣高校招生的信息。張夢楠早就知道台灣的創意專業很有名氣,也知道台灣對原創設計非常尊重。台灣的大學招生,為張夢楠帶來了意外驚喜。當年是台灣高校第一次跨海招生,錄取分數與大陸一本(一本、二本、三本是指本科錄取招錄批次)分數相差無幾。這為上了一本線的張夢楠提供了多一個選擇。然而,張夢楠的選擇引發了一場「家庭紛爭」:開明的父母支持女兒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闖一闖,但上了年紀的祖輩因從未去過台灣,對這個曾與祖國大陸分隔近四十年的島嶼充滿了疑慮。最後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張夢楠如願以償。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張夢楠之前從未去過台灣,對當地情況一知半解,但頗具冒險精神的她義無反顧地翻開了人生中重要的篇章。直到今天,這也是張夢楠非常珍惜的一段溫馨而難忘的經歷。與張夢楠同樣具有無畏精神的袁中傑當年也說服父母,讓他跨海入島求學。在那時,同齡人鮮少報讀屬於「冷門」的台灣高校,張夢楠和袁中傑懷着既興奮激動又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赴台求學之路,成為台灣銘傳大學首次招收的88名陸生中的其中兩名本科生。
也許是語言文字相通,也許是生活習慣相似,第一次踏上台灣的土地,張夢楠並沒有遇到太多問題。在她看來,台灣的大學比大陸的小一些,但師資力量非常雄厚,商品設計系的老師都是從海外留學回來任教;台灣的學生真誠熱情,而且注重勞逸結合,學習效率很高。袁中傑也覺得台灣高校的老師非常敬業。他讀研究生時,老師每周都會預留兩次見面時間,進行一對一的輔導,風雨不改。
大陸有麥當勞嗎?
作為首批入島的陸生,張夢楠無可避免地受到了台灣同學的關注。讓張夢楠啼笑皆非的是,台灣的同學問「你們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嗎?」、「你們怎麼會用iPhone?」袁中傑也被台灣的同學問「大陸有麥當勞嗎?」、「家裏有洗衣機、電視機嗎?」、「你們也用手機,家裏有電嗎?」。
張夢楠說,那時兩岸信息流通可能還不夠順暢,加之媒體的誤導、父母觀念的影響,讓很多台灣學生對大陸生活水平依然停留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印象。實際上,當時入島的陸生大多生活在大陸一線城市,家庭環境不差,思想也相對開放。面對遭台灣同齡人誤解,張夢楠哭笑不得。
最短時間學會繁體字
兩岸雖然都說普通話,但張夢楠在台灣學習時仍遇到一些問題。大陸使用簡體字、用漢語拼音,台灣則用繁體字和注音。雖然有一些台灣老師會特別照顧,允許陸生寫簡體字,但是如果老師遇到不認識的簡體字,就會直接影響分數,因此用最短的時間看懂並學會寫繁體字,成了每個入島陸生必須攻克的難關。張夢楠說,還好自己是廣東學生,毗鄰港澳,經常看繁體字,學起來相對輕鬆一些。
現在回想起來,張夢楠覺得在台灣的四年學習對自己幫助很大。大陸的美術院校更加注重理論知識,而台灣的課程設計更加關注動手能力。例如,大四的時候,一年沒有課程安排,也不安排企業實習,而是學生需要參與完成一個完整的工業製造流程,完成畢業作品的設計製造。張夢楠的畢業作品是景觀設計,以幼童公園為主題,從想法、製作、工廠、打磨等,全程都自己解決,進一步提高了實操能力。也因如此,讓張夢楠一畢業回到大陸就得到了很多工作機會。
張夢楠和袁中傑選擇到台灣讀書,不僅是為了學有所成,更是為了好好體驗一下這個曾與大陸分隔數十年的中國第一大島的風土人情。張夢楠說,台灣民眾有禮貌、熱情。她初到台灣時分不清東南西北,經常需要問路,每次都有熱情的台灣人說「我帶你去」。第一次聽到時,張夢楠嚇了一跳,後來才發現,台灣人就是單純地想幫助別人,讓她感到很溫暖。袁中傑也有同感。他說,台灣雖沒有想像中的繁華和發達,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很高,社會安定安全。從大學本科到研究生,袁中傑在台灣生活了六年,他深深感受到這裏的人始終保持着淳樸的民風,堅持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這裏生活簡單而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