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監製有很多種,有些是投資者,有些本身兼導演,大部分是製片(production manager)出身;懂得創作的監製較有利,市場上亦較缺乏。最近影圈有電影監製的公司賣盤,又有另一部相隔多年再拍的紀念作上映,兩位監製出身都是編劇專業,幾十年來他們行的路線不同,收穫亦迥異,值得討論。
為了更清楚的說明,不宜透露兩位監製的名字。另外,還有第三位監製也是編劇出身,三人都有建立自己的公司,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特點。姑且稱他們為甲、乙、丙吧!
甲年紀較長,很早已與人合組公司,創出很好的成績,後來自己成立公司,幾經辛苦成功上市,然後賣盤套現,應可安享晚年。甲是出色的編劇,而且有商業頭腦,經常出高價請明星演出,每每令行家嘩然,但結果卻證實甲的眼光獨到,名利雙收。甲不追求藝術成就,只看商業收益,好的題材就算電影拍得不理想也繼續拍續集,只要有利潤就行。甲從來只是定題材,其他的東西由導演、編劇去做,不主觀也不是完美主義。
乙跟甲不同,沒有把公司做大上市的想法,只是要成為最有效率的監製,每天到拍攝場景打點,巨細無遺,幾乎是錙銖必較,當年是最搶手的低成本製作監製。因為預算壓得低,乙是艱苦經營,為了增加產量,編劇工作最後也假手於人,專心監製,是以製片經理模式經營公司,也可以說是把本身的創作天分埋沒了。
丙亦是編劇出身,與甲乙二人有同樣的優勢,跟甲的路線較相似,跟乙明顯不同。乙與丙曾有一可圈可點的對話。約二十年前,兩人茶敘,乙問丙:「你知否一個劇務的月薪是多少?」丙說:「不知道。」乙說:「你連劇務的月薪都不知道,怎當監製?」丙說:「這是製片經理的責任,我的責任是決定開什麼戲與控制成本和質量。」丙依自己的想法成立了公司,為了拍大一點預算的電影賣了股份給人,公司也上市了,他卻沒有賺到很多錢,仍想拍好的電影,比較理想主義。
甲、乙、丙是相識的朋友,都曾風光過,因理念的分別,闖出不同的路。轉眼就幾十年,沒有高低與對錯之別,只是抉擇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