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圖三: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人《南都繁會圖》卷全貌
姜舜源 文、圖
隨着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有關陸上、海上兩條「絲路」的研究,近年重又熱烈起來。陸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通道。海上「絲綢之路」是陸上絲路的延伸,現在史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它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繁榮於唐宋,鼎盛於明清。而且海上絲路出現後,其繁榮程度及其歷史影響,遠遠勝於陸上絲路。對於明朝海上絲路發展情形,史學界看法頗不一致。一種觀點說,永樂時期鄭和七下西洋,官方海外貿易達至頂峰;一種觀點認為,明初張士誠、方國珍在海上的殘餘勢力騷擾沿海地區,「海疆不靖」,明太祖朱元璋實行「海禁」政策,「明祖定制,片板不許下海」(《明史.朱紈傳》);明中期「倭患」愈演愈烈,明政府於是重申厲行「海禁」,因此認為明代海上絲路衰落了。
但是,大量傳世文物卻足以說明那時外貿活躍情形。還有二○○七年在汕頭南澳海域發現的嘉靖或萬曆時期沉船,一次裝載三萬件瓷器(還不包括絲綢等易腐物品),反映了即使在「禁海」環境下,海外貿易也熱火朝天。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代《南都繁會圖》,更揭示了明代海上絲路繁榮景象。畫卷在描寫明代南京城市建築輝煌、市井商業興旺、市民生活豐富多彩的繁榮景象時,特別描繪了一處大型「東西兩洋貨物」專營店;市場上擺攤的商人,也帶着眼鏡等洋貨;還有日本商人帶來非洲獅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