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追龍》在內地票房不錯,已超越五億人民幣,香港則未及二千萬港元,不及甄子丹的《葉問》系列,但仍算是一部普遍觀眾能接受的娛樂電影。本片製作方式是王晶導演的拿手好戲,以原型人物和相關事件創作出奇情刺激的演義式故事,拿捏得好的話,就可成為經典,像金庸的武俠小說一樣流傳後世。
年輕的觀眾未必知道《追龍》中兩位人物跛豪及雷洛的原型,只要電影好看就夠了。成熟的觀眾可能也不太清楚相關歷史的來龍去脈,但創作者肯定知道,創作者的抉擇是很好的學習和討論課題。
首先,跛豪是毒梟及潮汕人士,對四、五十後的港人來說,都應該知道。雷洛的原型卻不是潮州人,而是海豐人。這兩個人物是否有私交,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生死之交的江湖兄弟。跛豪最為人熟悉的是他放監後的感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雷洛的原型一般就只知他貪了很多錢,是身家過億(當年的樓價平現在幾十倍)的探長。
演繹式的創作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疑幻疑真,看得高興便不會追求真相。為了令觀眾看得明白,戲中以「比李嘉誠更有錢」來作比喻。為了畫面好看,雷洛單人匹馬入九龍城寨,帶了手槍和信號槍。
事實上,當年城寨出名暗無天日,找片天空開信號槍十分困難;況且,城寨內九曲十三彎,看見雷洛的信號也很難找到他的位置所在。
除了雷洛原來靠娶得名人女兒而上位的情節太簡單外,電影的前半部分很有娛樂性。
後來,跛豪到金三角挾持了將軍的妻兒成功交易的一段戲,因為太匪夷所思,一些觀眾就「出」了戲。再來一段雷洛輾轉放在跛豪身邊的美女原來是跛豪的養女,坐在我身旁的觀眾笑了出聲。這兩段戲絕對是意料之外,卻不合情理。
是否能接受這兩段戲,成為喜歡《追龍》和不喜歡的關鍵。
影片卡士強勁,不算特別賣座,但也不算失敗,不知是否證明喜歡與不喜歡的人數相若。
《追龍》的結構工整,製作認真,但主角講了數次「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卻不大貼題。反而用這兩句形容電影製作更貼切,每部電影都有條命,而且「富貴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