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談到電影作品必須做到「感情共鳴」,對象自然是觀眾,觀眾有共鳴的作品就受歡迎,反之就容易受冷落。香港上世紀八十年代創作電影時,常常問一個問題─「好唔好睇?」當然是作為第三者去問,以此檢視情節、故事、人物性格是否符合要求。「好睇」的意義包括「感情共鳴」,卻不止限於此,還有的是能否做到官能刺激、獵奇和創新等等,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是,關注和關心觀眾的反應與感受。
大導演侯孝賢的理論卻相反,他提出「背對觀眾」,常常想着觀眾如何反應很難創作,這是經驗之談。但當作品出來之後,始終要面向觀眾。所以,侯導演與編劇朱天文對談時也說過:「我想背對觀眾久了,背後也會長眼睛,無形中也可以面對觀眾……」藝術大師的觀眾與一般觀眾不同,可以背對一般觀眾,但要面對他的觀眾,這種解讀未知是否成立?
的確,觀眾有很多種,大眾娛樂和小眾娛樂不一樣,各有市場,偶然有些作品左右逢源,大部分時間是河水不犯井水。華語電影市場的觀眾口味愈來愈變得多樣化,誰是大眾誰是小眾亦變得模糊了。因為現時的電影收入來源不限於大城市,二、三、四線城市的收入漸漸主導市場,所謂「小鎮青年」是一個重要的觀眾群,沒有他們的支持,電影不能賣座。
極為賣座的電影如《戰狼Ⅱ》、《美人魚》等,必定是大、小城市的觀眾都喜歡看。但這種電影只佔少數,亦非原創者計算之內。除非仍然相信找幾個香港大明星重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典,提供「懷舊」的娛樂(這方法愈來愈難成功),否則難以預測不同光譜觀眾的反應,於是,創作人很容易就走上「背向觀眾」的路。
弔詭的是,很多經典作品創作時卻沒有想太多觀眾的反應,而是本於創作人感情的抒發。這類作品的「感情共鳴」往往發揮最大的力量,當中故事、人物和情懷是否觀眾所熟悉和關心的,是影片能否在商業上成功的關鍵。今年有兩部電影,是兩位導演不錯的作品,包括陳嘉上的《蕩寇風雲》和許鞍華的《明月幾時有》,都不大賣座,可能是在「感情共鳴」方面出了問題。把握觀眾口味之難,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