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地熱谷長年煙霧迷漫
秋老虎肆虐,偏遠空曠地方分分鐘挑戰攝氏三十多度,想起也令人感到流汗。但是,有沒有想過在此時走去浸溫泉?原來,悶熱時浸溫泉,得一個字──爽!
曲 飛 文、圖
香港人喜歡浸溫泉,不時搭飛機往日本享受一番。不過,同樣「活」在地震區的台灣亦不敢怠慢,急起直追,近年間,當地已成為港人及內地人浸溫泉的熱點,而台北的新北投溫泉更厲害,除吸引港人及內地人外,更成功搶來活在溫泉國的日本人搭飛機到台灣浸溫泉!
新北投位於台灣的北投區,乘坐捷運便可直接抵達。雖然車站在一九九七年便啟用,但車站管理非常良好,設備及裝飾仍新淨明亮。車站為吸引遊客,更在列車繪上一個個令人開心的卡通人物,逗人開心,而車廂內就擺設浸溫泉的裝置物品,加強新北投是溫泉區的形象。
地熱谷「封泉」
新北投等於溫泉區的形象,可謂無法磨滅,因為當地有一個名叫地熱谷的地方。地熱谷的溫泉屬於青磺泉,湯色清透微綠,只要踏進谷口,便可聞到一股頗濃烈的硫磺味,進入泉區,更可見到終年都有雲霧繚繞、如夢似幻的景象,因而每年都吸引數十萬遊客造訪。由於地熱谷的溫泉溫度高達八十至一百度,早年曾容許市民在溫泉裏煮蛋、煮玉米,不過,後來因為發生燙傷事件,今已「封泉」,既不准遊人煮蛋,更築起及腰的欄杆以防遊人走近。
地熱谷雖無法提供浸溫泉之樂,大家仍可到附近的酒店、小店享受由數小時至整天無時限的溫泉樂,甚至可以去「梅庭」旁的北投公園露天溫泉浴池浸個痛快。雖然,前赴享受者都以長者為主,且必須穿着有服飾限制的泳裝,但收費只是幾十元的台幣,可謂極度超值。
倘希望享受正統的浸溫泉方式,便可往距地熱谷不足半小時車程的首個湯浴池「瀧乃湯」。
日佔時期約一九○七年左右,「瀧乃湯」原本為日本軍人療養之用。當日本人敗走後,台灣於是把「瀧乃湯」變作女湯浴池。不過,時移世易,現在除女賓外,男賓亦可享用。不過,浴室的設備仍保持懷舊純樸的風格。
若要了解新北投何以會變成溫泉區,北投溫泉博物館是遊玩必不可少的重要景點。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是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一九一三年建成時,成為東亞最大的溫泉浴場,現在則變成北投最重要的溫泉文物收藏及展示點,整幢樓房高兩層,一樓是羅馬式拱柱的大浴場,二樓則是榻榻米的和室格調大廳,以便湯客在一樓享受溫泉後,可到二樓躺卧享受和風輕拂休息小睡的愜意。
北投區的新北投溫泉區能夠發揚光大,原來跟日佔時期日軍將領井村大吉有關。據當地民眾的其中一個說法,台灣人早年嗅到那股濃烈的氣味,又看見那雲霧繚繞的景象,以為是「妖邪之兆」,故不敢走近,即使有人嘗試在周邊地區種植,但又發現植物難以生長,故一直對溫泉區避之則吉。後來,當時被派駐當地管治的井村大吉聽到後,萌生疑惑,於是進一步了解,方知道台灣人「走寶」,於是,大興土木設湯浴池以供日人享受,該區一帶變得越來越興旺,燈紅酒綠,聲色犬馬盡在不言中,直至一九七九年,台灣政府在當地宣布廢除公娼。
博物館和風味
走訪溫泉博物館當天,有關方面在一樓的公共浴場安排了裝置藝術。浴池盛滿水外,還有大小不一的玻璃球隨着水流流動,再互相撞擊產生鏗鏘不一的清脆聲,響應月琴節。此外,繞着浴池的走廊也下垂日式的布簾,保持日本風味,再在布簾上投射昔日當區的面貌與重要人物。
博物館雖集中講解當區的出現與興盛,但是,當地政府亦不忘推介台灣的電影文化。我在其中一間小房竟可看到台灣電影發展史的紀錄片,不過,最有趣的是一幅海報,表達了台灣電影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特色,當中包括戲種總是悲情、男主角總是要遠赴他鄉,以及胎痣相認法等,看後令人笑不攏嘴。
閒遊博物館外,更要到建於一九三○年左右的梅庭。昔日,梅庭的主人由日軍至台灣人都有,但被台灣政府擁有之前,該座樸雅歷史建築的主人是被稱為草聖的于右任。
于右任祖籍陝西三原人,年輕時曾參加同盟會推翻滿清政府,此外,他更創辦了多份報紙,故被譽為現代新聞記者之父。國民黨執政時,于右任更出任首位「監察院」的院長,故又有「監察之父」之稱。不過,于右任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一手自學的草書,昔日作為避暑之用的梅庭內,四處掛有他的真跡,喜愛書法之人不容錯過,即使不懂書法,坐在一幅幅書法前,靜心或與同伴耳語,享受着涼快的冷氣,絕對令人心曠神怡。
圖書館綠建築
新北投的另一個不容錯過的景點,便是當地的台北市立圖書館。這是首座綠建築的圖書館,僅以木材及鋼材隨着地形建造而成,且採用太陽能發電、綠化屋頂與回收雨水的節能設計。建築師在設計時,更刻意利用溫暖的太陽光,整幢圖書館採用落地玻璃窗的設計,增加採光度之餘,更讓館內的「書蟲」可把視野延伸到窗外群山的美麗景色。
圖書館外也設有不少紀念性的裝置,其中一個像是在當區罕見的孫中山先生頭像。據台灣朋友解釋,該頭像原應是井村大吉,但後來台灣政府認為不妥,故一刀橫斬取下井村大吉的「頭」,接上孫中山先生的頭像,因而在一個不斷推銷溫泉區歷史的新北投區,突然間會有「孫中山」的出現。
下期「遨遊」將於10月15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