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軍John施展美男計,令Martha繼續收留他
今次介紹一部舊片翻拍作品,格調不但比上次談論的《小丑回魂》(IT)高得多,亦比原版有更強的美感,並在法國康城電影節中摘下最佳導演獎項。說的是蘇菲亞哥普拉(Sofia Coppola)的新作《美麗有毒》(The Beguiled),舊版是一九七一年的《獨行俠勇闖美人關》,英文片名一樣,由奇連伊士活(Clint Eastwood)主演,他的恩師唐薛高(Don Siegel)導演。
劉偉霖
一八六三年,美國內戰期間,屬於南部州份的弗吉尼亞州(Virginia)郊區。Martha,由妮歌潔曼(Nicole Kidman)飾演,在戰爭的環境下,艱苦維持私人女校的運作,她和老師Edwina,由姬絲坦登絲(Kirsten Dunst)飾演,一起教導數名在校內(即是Martha的家)留宿的少女。男人大都上了戰場,而北軍亦已兵臨城下。師生都害怕北軍戰勝的話,就會把所有南部婦女侵犯。
年紀最小的學生在森林採摘蘑菇時,發現腿部受重傷的北軍John,由哥連法路(Colin Farrell)飾演。Martha基於人道,堅持要治好John的腳傷後才將他交給南軍,否則以John的傷勢,在戰俘營必死無疑。John風度翩翩,令師生都春心盪漾,尤以Edwina以及學生Alicia,由艾莉芬寧(Elle Fanning)飾演,最為「飢渴」,等不及要以身相許。John亦故意大玩美男計,以求在敵陣之中得到最好的待遇,然而玩弄女兒心,還要玩弄多人,終會玩出火。
濕熱森林的隱喻
這次筆者看完新版再看舊版,所以肯定新版的確把影片帶上藝術片的層次,先說一些筆者喜歡的東西。
蘇菲亞哥普拉眼中的「弗吉尼亞州」非常像熱帶地區,原來她是在較南的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拍攝,難怪感覺和很多美國南北戰爭片不同。筆者亦聯想到她老爸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中一個故事的分支,是主角路過一個法國殖民家庭在湄公河畔的大屋,這段戲在公映版被刪走,但在「重生版」被重新加入。再一個聯想,就是杜哈絲(Marguerite Duras)《印度之歌》(India Song)裏的大屋。即使《印度之歌》是在巴黎拍攝,但觀眾會以為那兒是濕熱的印度加爾各答,「濕熱」也是《美麗有毒》給筆者的印象。
濕熱以外,這個地方也位於茂密的森林之內,片中的角色提過因為男人去了打仗,才會枝藤亂生,John傷勢好轉後,幫她們修葺,令她們願意繼續收留自己。森林意象,既把女性欠缺男性滋潤化成具體形象,也把森林象徵成一個困住女性情慾的囚牢,新版的最後一個鏡頭故意和舊版的最後一個鏡頭「唱反調」,把監牢的印象打進觀眾的腦海。
影片的光線也見心思,白天室內的光線都會被窗簾過濾,室外的陽光從樹木之中透射,而夜間的燭光也令人想起《亂世兒女》(Barry Lyndon)劃時代的純燭光拍攝。不過,這些光線設計有時會過火,例如晾衫的地方都沒有陽光直射,唯美去到反邏輯的地步。
去掉情慾變正經
雖然影片有值得欣賞的地方,但總體來說,筆者並不喜歡。而不少人對本片得到康城最佳導演獎感到莫名其妙,不過,假如只看畫面的話,頒這個獎給她又不是那麼亂來,再不,就是今年那些評審以為導演就是做這些吧。看過舊版後,筆者覺得本片最弱的部分,就是蘇菲亞哥普拉獨自撰寫的劇本。
有人說,新版是改用女性角度重編故事,筆者恕不苟同,反而是舊版會有更多女角的畫外音,說出自己的思想。雖然「女角心聲」並不等於「女性角度」,但相比起舊版,新版其實更為隱藏女角們的感受。新版也刻意埋藏了Martha的情慾,舊版的她和兄長亂倫,John的出現令她立刻想起過去的翻雲覆雨。新版的Martha變得非常中立,她對John的三個決定:拯救、截肢、處決,變得和自己的私心全無關係。
新版刪去了女黑奴的角色,她在舊版也是John的挑逗對象,新版說Martha家中的所有黑奴都在南北戰爭爆發後跑掉了。這種說法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好像合情合理,但實際上,黑奴在這時候跑掉可能更危險,因隨時會被北軍拉去打仗,或者被南軍殺掉。不過筆者並不是在劇情層面覺得刪去她有不妥,而是在於畫面。Martha、Edwina以及學生們的衣着實在太乾淨太美了,沒有黑奴怎麼可以維持到這麼體面?
蘇菲亞哥普拉的唯美之所以過火,就是在於她無視物質匱乏的故事背景,都要拍出一個華麗世界。但在故事層面上,她一味以為簡潔,把太多角色、情節、動機扔掉,令故事的說服力也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