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Emoji大冒險》「表情」叛變

時間:2017-08-11 03:15:51來源:大公網

  圖:阿基感情豐富

  表情符號(emoji)在智能手機的通訊軟件廣泛使用,加一個表情符號可以令句子生色不少,亦可以用它們來代替千言萬語,又或者用個讚好符號,就代表了「無話可說」,懶得回答對方。美國動畫《Emoji大冒險》(The Emoji Movie)以一個中學男生的手機內的表情符號做主角,講一個和個人成長或身份認同有關的歷險故事。\劉偉霖

  中學生阿力開始有感情煩惱,其心儀的對象給他傳了一段信息,可能是示好的暗示,亦可能只是假裝示好,實質是想當眾戲弄他。阿力決定用一個表情符號回覆,他選的是一個「咩啫」(有什麼大不了)的冷漠表情。這一天,負責這個表情的阿基第一天上班,他子承父業,不過阿基其實感情豐富,真心的感情不止「咩啫」。阿力按下「咩啫」,豈料阿基非常緊張,六神無主,結果在手機跑出來的表情符號亂七八糟,名副其實的「百感交集」。

  這次失控令通訊軟件的主管笑笑姐大為緊張,表情符號只應出現預設的表情,阿基的失控會令手機主人誤以為手機壞了,輕則把手機重灌,重則換新手機,兩者都會令手機內的世界毀滅。笑笑姐決定先下手為強,命令殭屍程式把阿基殲滅。阿基逃命時,得到曾經被主人經常使用,現被打入冷宮的「給我五」以及從通訊軟件自我放逐的女黑客JB(越獄程式Jailbreak的縮寫)的協助,往雲端硬碟逃去。不過,手機主人阿力還是想把手機重灌……

  求自由意志

  要是和美國動畫相比,本片實在太容易令人想到《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關鍵字包括「感情」、「控制室」、「垃圾桶」、「虛擬世界」等等。兩個故事的套路有很多相同處,首先是在人類世界底下,有一個虛擬世界負責表達感情;主角們拒絕接受被界定的感情/角色,它們的「叛逆」可以把整個虛擬世界摧毀;主角之間的能力或目標不一致,陷入要不要放棄隊友的抉擇;最後,就是這個虛擬世界可以改善主人在現實世界的生活。

  套路大同小異,但不同在《玩轉腦朋友》將無形的意識世界,幻想成一個有如現實的控制室及區域,本片的創作者則親口表示是從《反斗奇兵》(Toy Story)系列得到啟發。《反斗奇兵》最主要的設定,就是「假如玩具是有生命的呢?」於是,《Emoji大冒險》亦可以用同一思路去想:「假如這些由用家主宰的表情符號,是源於自己的意識及感情的呢?」

  這個設定造成了阿基的生存危機,他不願(或無法)把自己固定在設定的冷漠表情,所以被笑笑姐下令追殺。科幻片影迷一定會想起《2020》(Blade Runner)、《妙想天開》(Brazil)、《未來報告》(Minority Report)這些「反烏托邦」電影,自由意志不容於獨裁機器,所以要被毀滅。《Emoji大冒險》不單觸及這個可以很有深度的主題(可是近年拍得太濫了),另一個「反烏托邦」元素,就是笑笑姐以及她的殭屍程式,它們某程度上就像是人工智能,和《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那部超級電腦般有自保的意識,並可以侵入手機中其他程式去「搜捕」叛徒。只是,這個故事還是給主人留下「尚方寶劍」:重灌或換機,才能避免笑笑姐為所欲為。

  這些「反烏托邦」元素當然不是一部為兒童或青少年觀眾製作的動畫片的範圍,如果說它「捉到鹿唔識脫角」,未免太過苛求,或者是論者自己太一廂情願,當了自己是影片的創作者。假如論者執意不去接納或尊重影片創作者或出資者的立場,難免會化身成道德判官,埋怨影片沒有觸及手機及通訊程式的問題。換轉立場,站在手機用家一方,「指出問題」可以用一個詞來代表:說教。

  說教兩面睇

  有些評論就是會用「說教」一詞,去批評一些有明確道德取向的電影,尤其是這些道德取向,是評論者不認同的。評論者卻很少有自覺,留意到自己在批評別人時,自己也可能是在「說教」。再者,這部影片相信要得到某些知識產權持有人的授權,創作者可以去拍一部批評手機或應用程式,窒礙社交及溝通的電影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