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當「蘋果」從樹上落下

時間:2017-06-26 03:16:02來源:大公網

  圖:格爾納着、於是譯《水果獵人:關於自然、冒險、商業與痴迷的故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二○一六年六月)

  加拿大記者格爾納(Adam Leith Gollner)的處女作有一個頗引人興味的標題:《水果獵人:關於自然、冒險、商業與痴迷的故事》。如果你像我一樣,每天不吃一、兩種水果便會覺得這一天過得不完整,那麼格爾納這部與水果有關的著作,既能幫我們了解每天出現在連鎖超市貨架上的新鮮水果究竟經歷了怎樣漫長艱苦的旅程,也提示我們關心水果之於日常生活的另一重意義:除去被人食用之外,那些蘋果、梨子與香蕉能否被放入美學、經濟乃至政治的語境中關照並審視?

  李 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在這部由「自然」、「探險」、「貿易」和「迷狂」四部分構成的《水果獵人》中,每一部分都不時提到詩歌、電影以及聖經故事中的水果。水果出現在文本與影像中,並不僅僅是為了迎合人們的口腹之慾,而是象徵,是隱喻,是具備某種更抽象的、更形而上意味的指涉:它們或許意味着性、慾望,甚至是一類近乎靈性的意念。在導言和自序中,作者花費不少心力搜集古往今來與水果有關的讚美語詞,比如聶魯達那句「咬下蘋果的一剎那,青春重現」,又如象徵自由的香蕉與讓人聯想到處女臉頰的橘子。作者想強調的不單止是人在水果身上寄附了怎樣的想像與熱望,還試圖解釋水果與人之間互動互通的奇妙關聯。

  發掘水果效用

  牛頓當年悟出萬有引力定律,是因為他眼見到一顆蘋果從樹上落下;這落下的蘋果,像是上帝拋出的橄欖枝,專為啟迪人類心智而來。作者將自己寫作本書的初衷,也歸因於一顆落下的果子。格爾納某次在酒店泳池邊閒坐,忽然,一個金色的顆粒落在他面前的書頁上。他仔細端詳這粒種子,想像它長大、發芽、開花與結果,像是獲得了一種遠道而來的感召。書中用了很多篇幅來描寫「水果獵人」的故事,而在作者看來,人與水果其實是互相追獵並互相感召的。讀罷書中那些大小故事,我們不免會驚訝於水果及其身處自然界的奇妙魅力。作者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描述水果在自然情境以及社會場景中出現的價值與意義,其實是希望將人與水果的關係帶離單向的「取用─被取用」或「選擇─被選擇」,試圖發掘水果對於推進社會文化進程的那些主動的、或隱或現的效用。

  大多數水果豐潤且甜美,足以為享用它們的人帶來愉悅心情。然而,若時間倒退回到百多年前,我們很難想像生活在寒冷北方的人們,有機會品嘗到亞熱帶地區那些多汁鮮妙的水果。唐人有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意在強調唐玄宗為了讓心愛的楊貴妃品嘗到荔枝,不惜派專人驛馬千里,只為趕在荔枝未變味之前,由嶺南送到京城。還有一個傳說,提到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曾特意頒下指令,稱只要有人為她從東南亞帶來一顆新鮮山竹,便會被封為騎士。異域水果如此珍貴,又如此為人渴求,由此不難促成水果保鮮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轉基因物種改良的興起並活躍。

  在第三部分、第十一章中,作者用了一整章的篇幅講述水果的運輸條件與嫁接技術,還取了一個頗富詩意的章節名—「巨量大生產:關於甜蜜的地理政治學」(Mass Production: The Geopolics of Sweetness)。運輸條件以及基因技術的改良,固然可以幫助遠方的珍稀水果無需花費過長時間便有機會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但問題是,這看似方便與快捷的「甜蜜」表象背後,其實隱藏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尷尬:為了保證運輸到目的地後不至於腐壞,果農和水果商人不得不在水果遠未成熟時,就將它們從樹上摘下來;為了保證連鎖超市貨架上的異域水果能賣出一個好價錢,商人不惜在水果表面塗抹化學製劑,甚至在水果裝箱之前,用毒氣薰染它們,以防來自別處的、躲藏在水果內部的昆蟲或小動物進入本國,對本國生態系統帶來損傷。

  淪為洗錢工具

  這種種方法,都運用在暗處或背面,以至於當我們在超市貨架上望見那些光鮮照人、豐盈飽滿的水果時,常常迷失在表象之中而忘記追問:我們在波士頓吃到的芒果與印度的芒果,究竟有何不同?人們大多知道這背後總有些門道,但少有人去細究其緣由—誰讓那些果子生得如此性感呢?

  將進口水果進行工業化處理或再加工,固然是水果商人們再熟悉不過的套路,還有些更激進大膽的,是將水果當成走私乃至犯罪的工具,以從中謀取暴利。美國與墨西哥邊境的卡車司機,偶爾會用裝香蕉的卡車運送活人,在一輛十八輪大型卡車的板條箱縫隙裏塞了整整九十四個人。而一架裝載軍火的飛機從歐洲飛往中非國家安哥拉,再從安哥拉返回歐洲時,飛機上已不再有槍支軍械,而被一箱箱來自南非的葡萄取代。漂亮又甜美的水果,竟成為毒販、黑社會和投機商人洗錢的工具,這其中的巨大反差,足以引人深思。水果在文學作品、藝術品乃至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樣貌,每每是單純無辜,甚至有些性感挑逗的意味,而在更廣義的社會及政治情境中,這些尤物竟莫名背負上投機、欺騙乃至敲詐的惡名。「罪」與「美」之間的張力,足夠引人深思。

  書中資料豐富,作者旁徵博引,看得出頗費了一番心思。然而,將這些與水果有關的知識、史實、新聞素材乃至飯桌上聽來的奇聞軼事統統塞在一本不過三百頁左右的書中,未免顯得有些貪心。在我看來,書中這四部分完全可以拆分開來各自成冊,這樣一來,敘事便不至於顯得太過跳躍,讀者也不至於在過分豐富的細節面前慌亂迷失。

  我以為,與其將果農、樸實或投機的水果商人以及水果愛好者的故事盡數講出來卻講得不夠詳盡,倒不如拎出一條線,只講「水果獵人」的故事。水果愛好者之所以稱得上「水果獵人」,在於他們不但對水果的氣息與味道格外敏感,還在於他們每每像粉絲追逐明星那樣,費力找尋水果的今生與前世。這些在旁人看來有些瘋狂的舉動,恰恰是這群「水果獵人」的可愛之處,而我想「獵人」與掮客最大的不同,在於「獵人」每每對狩獵之物有難以抑止的好奇,而不單單將它們視作生財與獲利的途徑。

  誠如書中所說,固然有些人將水果這純良之物用作發財或攫取權力的工具,但總有些熱心於環境保育以及民眾福祉的人,到訪世界各地,遍尋珍稀果樹,將遠處的種子帶來本地,試圖在新鮮的土壤與環境中栽種或嫁接,期望培育出新鮮品種,以至於水果不必經受長途奔波之苦,人們也不必為遠方的果子而等待太久時間。有些嘗試成功了,比如新西蘭成功培育出「中國醋栗」,又如原產自新西蘭的奇異果在他處長養並頗受歡迎。但並非所有的果子都像宜昌醋栗和奇異果這樣幸運。在書中,作者提到全世界共有七萬至八萬種可以食用的水果,而最後慣常出現在各地市場的,不過二十餘種。其餘的果子,要麼太過嬌嫩難以忍受長途運送,要麼就是在嫁接與轉基因培育的過程中,失去了原本的魅力。你看,果子和這世上的萬物一樣,從出生到成熟,都是因緣際會,難以用恆定的邏輯和因果關係所量度。

  理應尊重敬畏

  然而,這些不可測、不可預知的結局並沒有消減了「水果獵人」的熱情。他們依舊追着水果滿世界地跑,為了嘗一口地道的榴槤,為了種出品相俱佳的果子而辛苦勞碌。我想,作者之所以將這些「水果獵人」的苦樂故事穿插在章節中,一是希望為書中文字增添一些人情味,二來也為強調水果與人之間互相往來的親密關聯。那些難得一遇的果子牽引人們四處尋覓,而熱衷栽種並品嘗果實的人們也在這找尋與探索之中,逐漸明白人與自然相處的妙趣。

  果子雖小,卻也任性,並不常常隨着人的喜好。如是這般不管不顧的、生機勃勃的生長法則似也在提醒人類,不該自大地將自己封為萬物的主宰。身處生命輪迴、生生不息的進途中,我們除了尊重並敬畏,似乎找不到另外的出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