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溢誠
美國接連退出TPP、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不無可能也將衝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特朗普當真不開玩笑,兌現其競選承諾,身體力行實踐「反全球化」,搞到歐美國家瞠目結舌、人人自危。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太平洋彼端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現特朗普不靠譜後,趕緊向習近平靠攏,日前在「亞洲的未來」論壇致辭時表示,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可有助連繫東西方」,若「一帶一路」可以「讓眾人利用,實施透明、公平的採購」、「項目具經濟效益」、「讓借貸國家可在不損害自身財政穩健狀況下還款」,將考慮與「一帶一路」展開合作。
這是中國大陸出台「一帶一路」政策暨成立亞投行(AIIB)以來,日本首次正面表態肯定,並透露願意參與合作的訊息,放眼國際現在也只有持續對內改革、對外開發放的中國大陸在走全球化路線,「一帶一路」總投資金額超過9000億美金,包括鐵道、公路、機場、港口、電廠等基礎設施建設,橫跨60國(總里程約8.1萬公里),涵蓋人口44億(佔全世界63%),經濟規模21兆美元(佔全世界29%),再加上中國大陸目前正如火如荼和東盟國家共同推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未來若能與拉美四國在「太平洋聯盟」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亞太自貿區」,對中國大陸成為全球經濟的發動機、國際秩序的建構者,將如虎添翼,不僅突破美日同盟「對中包圍網」,甚至會對台灣形成「一中包圍網」。
反觀台灣,蔡政府與「一帶一路」「和而不同」的新南向政策,至今一年過去了,仍停留在政令宣導與柔性勸說階段,政治經濟效益與涉外關係助益皆無法量化,國政基金會即指出蔡政府新南向政策4項重大挑戰:首先、政府缺乏與新南向政策周邊國家的「邦交關係」,而中國大陸卻與南向國家有良好經貿關係,在目前兩岸關係惡化的現狀下,除了影響新南向布局,在「一帶一路」推動時,還可能進一步限制台灣的國際發展空間。
其次、中國大陸與新南向占台灣出口比重問題,2016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佔整體比重40%,東盟十國則是18.3%,兩者市場規模難以抗衡。第三、台灣與東盟國家缺乏完善投保協議,造成許多台商遇上事件後,求償無門。最後、則是台灣無法參與RCEP談判,未來東盟十國與中、日、韓、新(西蘭)、澳等國在區域內免稅,恐怕台商會被迫轉移至RCEP區域內設廠,海外生產問題會更嚴重,此消彼長,長此以往,新南向將變成鬼打牆,根本找不到出路。
賴清德都已經改口「親中愛台」了,蔡英文如不能審時度勢、從善如流,恐怕將被取而代之,新南向也就注定淪為口號、笑話。(作者為台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