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定剪」學問多

時間:2017-06-01 03:16:05來源:大公網

  電影的「定剪」過程中,最怕遇到的是業餘人士,他們提出的問題看似有關,實在無關。最常見的是說劇本不成立或演員不稱職。應該怎麼辦?電影已拍成了,以上兩件事只能修補不可改變。即是說,這些業餘人士根本不知道「定剪」不是重拍電影也不是籌拍電影,只需要討論可以修補的東西,不能改變的事情不在討論之列。遇到這些人通常會浪費很多時間,因為他們往往是電影公司的高層。

  「定剪」的原則並不神秘,最重要是檢視說故事的方式(story telling)。故事的緣起、轉折與結局,簡單的三幕劇卻有無窮的變化。

  當觀眾坐下來十分鐘,感到電影沉悶或有太多信息提供致難以消化,就肯定是說故事方式出了問題。至半小時左右,若沒有改善,觀眾便考慮離去。所以電影的首三十分鐘非常重要,對觀眾接收信息的控制是關鍵。

  故事的「推進」是「沉悶」的剋星,有時導演會不停解釋事件的因由或主角的動機,生怕觀眾忘記。其實觀眾接收了一些資訊後,不一定質疑(所以不必強調),他們關注的是之後發生什麼事,所以「定剪」的一大話題是故事的推進,這方面導演通常「據理力爭」,參與者惟有「慷慨陳辭」。

  最難說服導演的情況是,一些電影中的細節(通常是對白),與電影主題本身或那場戲的作用剛相反或無關,而導演覺得有趣希望保留。這些細節看似無傷大雅,觀眾可能沒有留意,但傷害電影的質量至深。

  「定剪」的過程不只是「趨吉避凶」,把長的剪短或前後對調,有時為了增強效果補拍一些場口。一些導演不太喜歡補拍,尤其是其他人提出的補拍。但補拍效果一般甚佳,因為大家都知道需要的內容是什麼,各部門有充分準備,是最理想的工作狀態。

  演員的表現方面如不理想,那就少好於多(less is more),減少至剪無可剪為止,是最佳方法。曾經有一部電影,把一位演員的戲分剪去大半,終於該演員得到最佳配角提名,這就是去蕪存菁的效果。

  「定剪」的學問非常高深,還有很多情況未有討論,有機會再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