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定剪」定生死

時間:2017-05-25 03:16:00來源:大公網

  電影的「定剪」(final cut)是非常重要的程序,有時,一部電影的成敗就決定於「定剪」。所以,不少投資人要取得「定剪」權,導演又不想自己的作品受到「侵犯」,亦爭取「定剪」權。香港電影業的習慣,多是導演可得香港版的「定剪」權,其他地區則由投資者操刀,各不相干。但近年來電影的收入以內地最高,香港區的「定剪」影響力減少,內地「定剪」變得重要,導演與老闆(或其代表)的爭拗變成了常態,雙方都感到無奈。

  通常「定剪」的爭論在於電影的長短,因為電影超過兩小時的話,戲院排片就會每天少一場,小數怕長計,投資者可以推論出收入減少了一至兩成左右。導演的論點就剛剛相反,要是電影好看又完整,不論多長都可賣座,如《湄公河行動》和《摔跤吧,爸爸!》都超過兩小時。以排片而論,電影應該越短越好,但好戲又的確不怕長(除非超過三小時)。

  電影的長短是感覺,有時三十分鐘的電影已經感到「天長地久」,超過一百二十分鐘的也有感覺「太快」的例子。所以單以太長為理由,未有觸及問題的核心,例如,文藝片一般會感到很慢,而其節奏的確是較慢。藝術片就更不能以快、慢、長、短來評論,否則王家衛和侯孝賢的電影就要剪掉很多,失去了藝術價值。

  一般的程序是,導演花了很多心血去剪好了自己的版本,然後給老闆和有關人士「檢視」,老闆或發行負責人看完後,會提出剪短電影中的一些片段或場口。經常聽到他們說要剪掉半小時或十五分鐘,導演聽後當然目定口呆。有一次,筆者忍不住問老闆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那次版本只有一百一十分鐘,剪去半小時只剩八十分鐘,長度不足;若剪去十五分鐘,表示導演花了幾個月的努力,其偏差超過10%(15除以110),這導演應不合格了。終於經過討論後,剪掉了不足五分鐘。

  人家日以繼夜的工作後出來的版本,看一次就提出要剪掉多少多少,根本是業餘的評論。剪一部電影不是簡單的事,不能掉以輕心。而電影語言亦有一定法則,這是牽涉到觀眾接收的習慣,與此同時,導演的信息和劇本的初衷也得保留,否則就把一部電影剪「死」了。下次再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