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第三十六屆,不少第一輪的選民看了片目(二○一六年的出品),在社交網絡上表達不知如何選擇。為何會這樣?不是因為去年的電影水平轉差,而是根深蒂固的約定俗成投票想法。去年有賣座的電影,也不缺大導演的作品,只是以質量看來並沒有超越前作,創意也不算突出。於是,一些慣於論資排輩的選民就失去了焦點,難於抉擇。剛公布得獎名單的「電影評論學會」的取向,卻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導演不論年資,電影不理大小,好的就得獎。
由三個故事組成的《樹大招風》贏得「最佳電影」,其中一個故事的主角林家棟得了「最佳男演員」,《七月與安生》的周冬雨得「最佳女演員」,「最佳導演」是《美人魚》的周星馳以及《一念無明》的黃進,陳楚珩亦憑《一念無明》得「最佳編劇」。除了《美人魚》外,其他得獎的電影全是由新(或較新)的導演拍攝,這才是「電影評論學會」的獨到之處。
兩星期前,筆者提過「去年導演特別多」,尤其是新導演,據說有二十多位,當中當然包括黃進、陳志發(《點五步》)以及《樹大招風》的三位。這個新氣象的來由,筆者認為是因為「鮮浪潮」及「首部劇情電影計劃」。
以往的新導演多是副導演及編劇(或攝影師)出身,特點是他們本身是業界從業員。因為以上兩個計劃,新的導演才能由其他界別引入,即是說,他們當導演前並不一定是電影從業員,這是很重要的改變,亦是解決「人才斷層」的好方法。
「首部劇情電影」的《點五步》亦是「電影評論學會」的推薦電影,成績很好。《一念無明》不單在台灣金馬獎取得最佳新導演獎,也奪得「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導演和編劇,可見「首部劇情電影」是對電影發展非常有效的計劃,比起參與投資或資助的做法,效果更佳。
《樹》片的幾位導演都是「鮮浪潮」計劃的優勝者,在杜琪峯等人十多年的努力下,「鮮浪潮」獲得很好成績,值得致敬。
香港電影前途的關鍵是,新人與新思維。「鮮浪潮」、「首部劇情電影」培育新人,「電影評論學會」展示新思維,看來香港電影的前景可以樂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