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發展區第1L區3號地盤再以新高價54.12346億港元成交,很多人都質疑內地發展商出價如此高,如何能賺錢?對!任何財團也有判斷錯誤的時候,只是作為中標者投標競爭對手的香港商人,我認為更應由「若對手是對的」之角度去思考市場的變遷。
我想起二、三十年前的溫哥華,大都會本來就是要面對四方資金凝聚下出現過度氾濫。當時香港人紛紛移民到溫哥華,當然令到溫哥華樓價上升。溫哥華人紛紛暗中取笑香港人出價如此高,卻其實,本土市場持份者只能掌握到當地的供求和購買力而已,至於外來購買力有多少?其實外來購買力本身才最清楚。即當時進入溫哥華的香港人了,市場結構改變,市場邏輯也就改變。香港今天處境和當年的溫哥華一樣。
香港,既然是自由港,就要承受全球一體化的競爭和全球量化貨幣引起的資金巨浪。在2007年,曾蔭權宣布香港進入大都會時代開始,筆者已經不斷提出將會「水淹香江」的預警了。在四、五年前,我亦在新界一些地區的協調機制提出香港社會對內地新加入的消費群準備不足。到了今天,香港人仍未好好面對這方面的現實。
最近,筆者撰寫了鼓勵年輕人上車的文章提供數據及儲蓄首期的計劃,得到不少讚好的回響,但當中我亦見到一些仇恨及揶揄的言論,認為我教年輕人上車是「嘥氣」。但一些負面的看法「拗」贏了又如何?沒有好處的結論可能對自己是一種傷害!
上車機會一直都有
我舉一個實例,2008年若一個原本租樓的租客決定去買樓的話,可以117.7萬港元買到嘉湖山莊,當時首期連雜費只約14萬港元(採用九成按揭保險制度)。到了今天,若以396.1萬港元賣出,就算當每月省回的租抵銷了供樓,升值278.4萬港元,回報率19.89倍,這個機會人人平等地放在眼前很多年。在樓市辣招下,其實上車人士可以是最大利益者,你去不去掌握有你神聖的理由,但無人迫你的。
我以上的說法,不是想鼓勵大家一定要現在置業,但事實上,任何時期,買不買樓都風險高。我只是想說,香港一直也有機會,現在仍有很多機會,年輕人應該好好地掌握,我們要看清楚機會的源頭。變!有變就會衍生機會。既然時代仍然繼續改變,機會亦會繼續出現。
現在最大的改變源頭是中國的崛起和歐美的衰退,我們好好地面對及掌握它,就可以得到改變命運的曙光。香港人,千萬不要說感受,鬧情緒,你如何大聲疾呼也好,地球及時鐘也會繼續轉,光陰亦會繼續向前!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