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盧靜怡廣州報道:17日,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合會2025年會員大會暨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交流活動在廣州舉行。多位專家指出,大灣區融合不能止步於交通便利和政策出台,應加快建立企業可感知、可驗證的互信機制,營造可信可行的合作環境。
規則銜接仍處「碎片化」階段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表示,廣東近年來已推出三批與港澳規則銜接的試點案例,覆蓋食品安全、建築、醫療等多個領域,取得初步成效。但從整體來看,多數仍屬「碎片化實踐」,尚未上升到系統性制度融合的層面。他以北部都會區的建設為例稱,香港工人成本是內地3倍以上,建材和標準沿用亦相當高,導致項目審批慢、造價高。「我們不能一味要求內地採納香港標準,也應探索香港是否可在特定項目中採納部分內地標準,尤其是關乎民生發展的項目。」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郭海指出,大灣區內地與香港之間的「思維方式錯位」是當前融合困局的根源之一。他認為,港方更在乎營商環境和商業回報,而不是政府對政府的簽約文件,三地未來合作應更注重理解彼此的節奏,推動建立企業可感知、可驗證的互信機制。
在國際貿易環境複雜的當下,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鵬指出,無論內地還是港澳企業,都面臨類似的結構性挑戰內需乏力、技術轉型難等問題。他認為,企業需要抓住AI等新技術發展機遇進行轉型。此外,王鵬還分析,目前粵港澳三地之間在規則、資源配置等方面仍存在壁壘,要強化制度創新與利益共享機制,推動更緊密的合作網絡,營造統一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