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決命13分鐘》除「魔」因由

時間:2016-12-16 03:16:03來源:大公網

  圖:Georg(右)遭嚴刑逼供

  德國導演奧利華希舒比高(Oliver Hirschbiegel)繼《Downfall》後再次拍攝納粹題材,希特勒在《決命13分鐘》(13 Minutes)裏不是主角,但故事和他有直接關係。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希特勒在慕尼黑差點被暗殺,當時二戰已經爆發,波蘭被攻陷,但德國尚未和英國及法國正面交鋒。如果這次暗殺成功,歷史很有可能被改寫。/劉偉霖

  影片一開始,我們見到木匠Georg Elser緩慢地準備計時炸彈。希特勒於一九二三年在慕尼黑發動「啤酒廳政變」,企圖推翻威瑪共和國,失敗收場。他叛國罪成,但獲輕判,在獄中寫成《我的奮鬥》,出獄後繼續領導納粹黨,不出十年便奪得政權。希特勒每年皆重返他發動政變的啤酒廳慶祝,Georg看準這個機會,在啤酒廳放置計時炸彈。他放置炸彈後逃往瑞士邊境,但被德國士兵截住,他形跡可疑,身上還有做炸彈的剩餘物資以及圖則,立刻被捕。

  暗殺希特勒

  其實當時未到計時炸彈爆炸之時間,警察亦不知Georg有什麼計劃。到炸彈爆炸後,他們便知Georg和此事有關,可是希特勒較往年早離開了啤酒廳,他比Georg預計的早了十三分鐘啟程回柏林。炸不死希特勒,炸死了八個人。Georg被移交給蓋世太保審問,他們肯定Georg還有同黨,一邊對他嚴刑逼供,又把他的家人以及朋友一一拘捕來審問。

  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Georg的情人Else,她是有夫之婦,和Georg相識多年。影片亦在此刻重溫Georg前幾年的人生。一九三二年,納粹尚未上台,Georg是左翼工人,但沒有加入共產黨,納粹上台後他也拒絕加入納粹黨,大大影響了他的生計。他的父親酗酒,將家財敗得一乾二淨,而Else愛上他人,但結婚後才發覺丈夫酗酒又有暴力傾向,於是她和Georg愈走愈近。Georg遭逼供之下,能否堅持自己一人行事的供詞,還是會把其他人牽涉入內?

  奸人壞唔曬

  最著名的希特勒刺殺事件,莫過於一九四四年的「華爾基利(Vaikyrie)行動」,同樣是用計時炸彈,亦因為時間問題,希特勒逃過大難。這次,希特勒就堅信刺殺行動是由多人策劃,眾多軍官受牽連,包括「沙漠之狐」隆美爾(Erwin Rommel),他被賜死,算是下場較好的一位。

  「華爾基利行動」是由高級軍官策劃,背景也和Georg的暗殺有頗大分別。軍官的暗殺計劃是在德國凶多吉少的時候而做,目的是阻止希特勒令德國走上完全毀滅的不歸路,但Georg所處的一九三九年卻是德國戰況大好之時。《決命13分鐘》把這宗刺殺失敗拍成電影,能做到的效果便是,指出德國人不用等到一九四四年,一早便有人意識到要阻止希特勒,而且那人不是精英分子,而是平民,更是鄉村的平民,泥土上的草根階層。

  影片亦有兩個「良心」人物,一個是刑警首長Nebe,他相信Georg真的是獨個行動,極力說服蓋世太保以及希特勒,Georg的證供可信。另一個是女速記員,她外表冷漠,對嚴刑逼供感到可怕及厭惡,亦願意為Georg傳信息。相比起同一時代某些國家的秘密警察,本片中的蓋世太保算是較有「良心」。須知逼供可以有兩種效果,一是讓被迫供者說出心裏隱瞞的事,二是令被迫供者承認任何事,哪管事實是否如此。這件案件中的奸人,奸得還有點良心。

  變種家鄉片

  本片的結構是將逼供的時空,和回顧舊事的時空交替。起初「逼供/舊事」的片段令人聯想起《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小子說出人生的片段,來解釋他何以懂得問題的答案,而這裏的Georg則是要交代他怎可以自己製作出那麼精密的計時裝置。本片的高潮將逼供的升級,和Georg及Else的關係逐漸升溫以及東窗事發並置,在劇力鋪排上,這樣處理無可厚非,但也令Georg的暗殺動機變得狹隘,恍似是希特勒的國策,令他和Else難以繼續相愛,所以他不得不炸死希特勒。影片沒有承認或否認這種聯想,不過,故意抹殺個人動機,硬要將事情說成無私救國,其實更不切實際。

  用電影類型來看,可以將本片視為「家鄉片」(Heimatfilme)的變種,這個片種的潛台詞是,歌頌農村的美好,揭示城市甚至讀書人的邪惡,農民的堅毅以及對泥土的深厚感情,才是德國精神的根本。但本片卻展現出相反的情懷,父親都是酗酒,不事生產,對女人動粗;村民最愛八卦,喜歡刺探別人私隱,一有機會便狐假虎威,藉威權報私仇。但最後,也是農民階級比精英階層更早出手,要除掉希魔來救德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