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演在香港取景的電影的確沒有以前多,但仍然佔相當比例,絕對不是一些人士說的少於十部。最近上映的幾部警匪片都是在香港取景的,加上一些不打算作為合拍片的電影,每年應有二十部左右。所以,要強調在香港拍攝電影的說法,其實有點不切實際,例如拍武俠片、內地題材電影,如何在港取景?香港電影未必一定要在香港拍攝,重要的是香港主創。現在的問題,是香港主創工種漸漸分解,部分變成人才輸出,部分是失去競爭力,最嚴重的是後期製作方面。
後期製作的競爭主要由三個因素決定,第一是質量。有良好的信譽和效率是最好的保證,於是負責人和技術人員同樣重要。後期製作公司的競爭往往是人的因素,問題是現在新的接班人缺乏,所以香港公司競爭力弱。沒有新人的理由跟其他電影工種一樣,因為工作不多,前途茫茫,沒有新血入行。以電腦特技為例,因為工作都被其他地區奪去,所以大部分公司都只能維持有限運作,自然失去優勢,難言質量上的競爭。第二個因素,其實與第一個因素有莫大關係,就是價格的問題。韓國、馬來西亞甚至新加坡都得到政府的資助,他們的後期收費(尤其是電腦特技)都比香港低,如香港俗語說的「半賣半送」。電影是商業投資,價格的優勢無疑極為關鍵。
第三個因素是比較宏觀角度的,就是電影投資者(主投)是內地公司居多,他們的角度是以價格和質素優先,不會特別希望把後期工作放在香港。這一點跟以往不同,以往我們假設香港主創人員主導的合拍片主要投資人是港商,但現在的情況改變了。這改變很自然,主要市場在內地,能掌握內地市場的營銷就有優勢,這方面香港電影公司(除安樂外)都沒有銳意經營。於是在作為投資方的香港電影公司的競爭力不及內地公司,這不是地域限制,是計劃和眼光的問題。
後期製作的討論已經能透視香港電影業的狀況和問題。香港電影公司經營困難,而電影人則被大量吸納,香港由輸出產品(電影)漸漸變成輸出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