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11月24日訊 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的APEC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會場休息室與台方代表宋楚瑜進行了自然簡短的寒暄。對於寒暄的細節,台灣《旺報》刊登的一則報道,引述了大陸知情涉外人士的話透露,當時宋楚瑜是第一個跑到休息室「等待」的代表,一見到習近平進來,就立刻主動迎上前交談,但兩人簡短寒暄「根本不到1分鐘」,習近平就轉向和其他領導人交談,對於宋提出的經濟訴求,也無任何回應。
島內媒體對二人簡短寒暄進行炒作,宋楚瑜隨行人員對台媒稱「二人會晤10分鐘」。報道引述該人士透露,所謂的「10分鐘會晤」根本是烏龍一場,兩人會面時間不超過1分鐘。這種禮貌性寒暄,跟「會晤」或「會談」顯然不是一回事。據了解,看到綠營和橘營不斷炒作所謂「10分鐘會晤」,大陸央媒還醞釀刊文,告訴他們「寒暄」和「會晤」到底有何區別。
據報道,該人士還描述和還原休息室當時的大致情況,兩人互動地點是在領袖休息室,當時所有與會領袖或代表都在同一間休息室中,空間不算大,而且休息時間總共只有10分鐘。因此所謂「10分鐘會面」的說法,或許是因二人同時在休息室裡待了10分鐘。
至於宋楚瑜方面宣稱所謂「雙方約好不發布照片」,該人士指,實情是當時在休息室中除與會領袖或代表與翻譯人員外,根本就無其他人員,整個休息室也不准攝影,所以根本沒有照片,而不是雙方約好不發布照片。
針對二人對話,該人士說,從互動形式和內容看,這根本就不是一場「預先約好的會面」,台方擴大解釋為會晤或會面,只是為了刻意製造錯誤的印象。
其實,從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發言中亦可一窺端倪。他在21日即表示,「據了解,習近平總書記與宋楚瑜只是在會場的休息室進行了自然簡短的寒暄。」
台灣《中國時報》也在22日的社論中寫道,二人只是在會場休息室進行了「自然簡短的寒暄」。台方卻有人擴大解讀,無論認為「兩岸關係沒有想像的糟糕」,或「民共之間出現破冰的契機」,其實都是自欺欺人之論,只能滿足內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