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網大出品人李曉波為網大市道「把脈」/李曉波供圖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劇、網絡大電影應運而生,不僅在短時間內贏得了大批網民的關注,而且令出品人、導演、演員紛紛投身其中,致使網絡劇和網絡大電影在互聯網上的播出呈現「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網絡劇和網絡大電影為何越來越火?未來將會走向何方?/大公報記者 劉毅
網絡劇是專門為電腦網絡製作的連續劇,通過互聯網播放,與電視劇最大的區別在於播放媒介的不同,令觀眾可以隨時重溫劇集。起初,在沒有電視台作為依靠的前提下,出演網絡劇的演員多為名不見經傳的新人,且因資金有限,劇集質量也參差不齊,相比較「循規蹈矩」的傳統電視劇集,網絡劇題材較為大膽,情節發展亦充滿創新,故深受觀眾喜愛,譬如去年的網劇《太子妃升職記》,網友雖稱其為「雷劇」,卻還是貢獻了過億的點擊量,收視率甚至媲美同時段播出的《羋月傳》。
網絡劇的蓬勃發展源自人們觀劇習慣的改變,隨着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網民觀看電視劇不再局限於媒介,而是隨處、隨心可看,即使在乘搭交通工具時,戴着耳機、捧着手機觀看劇集者也大有人在,顯而易見,網絡劇的播出平台、製作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這批觀眾的煲劇模式。
改編自網絡IP
去年,香港無綫電視台買進內地網絡劇《無心法師》版權,並安排在黃金時段播出,收視果然不負所望。這部改編自內地作者尼羅同名小說的民國玄幻網絡劇,由李國立任總監製,演員在當時來說都是新人,諸如韓東君、金晨、張若昀、陳瑤等。相比較以往的玄幻劇集,《無》劇人物設定方面有所突破,表面上看,男主角無心擁有不老不死的生命是一件幸事,實則還不如一個普通人,立於蒼茫世間,卻擁有永恒生命,雖不會經歷生死,卻要目睹身邊摯愛一個接着一個的離去,這才是世間最悲之事,觀眾亦從這一人物身上重新審視有關生與死、愛別離、求不得等人生母題,繼而加入煲劇行列。
網絡劇亦多改編自網絡IP小說,比如去年於愛奇藝網播出的《盜墓筆記》和今年於騰訊視頻播出的《重生之名流巨星》,均改編自網絡熱門小說,將這類小說製作成網劇的好處在於小說本身就擁有一定的「粉絲」基礎,熱門小說的讀者自然會成為這類網絡劇的忠實觀眾。
綜觀二○一六年全年熱播的網絡劇,其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在於類型劇集的扎堆,最受觀眾歡迎網絡劇集中在懸疑、喜劇和愛情劇三種類型,尤其是犯罪類、刑偵類網絡劇一時風頭無兩,諸如去年由霍建華、馬思純主演的《他來了,請閉眼》、到今年由張若昀主演的《法醫秦明》、再到楊蓉主演網絡劇《美人為餡》等,都是以懸疑、刑偵元素博人眼球。可如此扎堆呈現同一類型的網絡劇,觀眾也會審美疲勞,甚至逐漸喪失對這類型網絡劇的關注興趣。然而,類似《調皮王妃》、《納妾記》這樣的喜劇,則始終擁有不錯的受眾。
不按常理出牌
網絡劇的走紅與「網絡亞文化」也有着緊密關係,「網絡亞文化」的主要特徵是反傳統、不按常理出牌、惡搞、無厘頭,譬如今年年初開播的網劇《太子妃升職記》和今年九月播出的網劇《瘋狂天后》,即是「網絡亞文化」這一現象的集中體現,前者講述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公子哥張鵬,機緣巧合下穿越到了一個歷史上沒有記載的朝代,成為了一個有着男兒心、女人身的太子妃張芃芃,她一方面對太子的後宮佳麗喜愛萬分,卻又不得不學習後宮生存之道;後者的無厘頭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女主角董意原本為一個生活在現代的小場記,依靠穿越神器「天花」穿越到了一個女尊男卑的古代王朝成為了這個國家的女皇,擁有三十位男寵,且這些男人還要負責生孩子。觀眾明知道劇情設定違背科學,卻依然追得津津有味,即是因為這些劇集打破傳統劇集的情節設定模式,讓觀眾有新鮮感,也難怪會有煲劇人言:「看的就是它的不按常理出牌。」
伴隨網絡劇的蓬勃發展,網絡大電影(以下簡稱網大)也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這類電影的時長不少於六十分鐘,且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亦與網絡劇一樣依託網絡平台進行播放,為了剖析網大的發展現狀,本報記者專訪內地網大出品人李曉波,聽他談論網大市道。
李曉波坦言:「我本人非常喜歡電影,但院線電影投資太大、周期太長、所需資金龐大,故我選擇從網大入手。」雖然有人唱衰網大,但他亦充滿信心:「我認為未來的電影市場一定是院線電影和網大一起發展的良性狀態。」即便如此,他還是會研究網大受眾群體欣賞口味:「網絡平台的大數據顯示,網大的受眾年齡大多為十八歲至二十二歲的年輕人,還有小鎮青年,他們偏愛的網大類型多以玄幻、神怪類影片為主。」
正如網絡劇一樣,很多網大亦是改編自網絡熱門小說,以致網大的觀眾與小說讀者有着極高的重疊性,而玄幻類、神怪類小說本身就有着廣泛的讀者群,故將這類小說改編成網大就成為網大出品人、導演的首選。而提起中國神怪類小說,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必然是清代蒲松齡的著作《聊齋志異》,而本月十一日,騰訊視頻播出的網大《男狐聊齋》就取材自《聊齋志異》的「阿繡」篇,甫上線播出就在八小時之內突破了一千萬的點擊量,玄幻類網大實力不容小覷。
李曉波網大新作《撿屍獵人》乍聽上去好似也屬這一類型作品,實則是取自一個真實的新聞事件。他笑稱:「網大亦有題材扎堆的情況發生,甚至有些網大在片名上和院線電影名稱呼應,比如《道士出山》、《我就是潘金蓮》、《從你的全世界走過之奇葩相親》,我們之前也有考慮過是否要這樣為新網大命名,最後還是放棄了,因為我們始終過不了自己心裏這關。」
靠點擊量回本
「院線電影依靠票房賺錢,網大則依靠點擊量收回成本。」李曉波說:「一部網大製作完成後,會交給各大視頻網站,視頻網站會按照有效點擊給予片方票房分成。有效點擊是指觀眾必須看到六分鐘以後,因為從第六分鐘才開始收費,而一個有效點擊可以令片方賺到一點三元至一點六元人民幣不等。」據他介紹,在網大的創作劇本階段,他們就會與發行公司(主攻網大發行的影視公司)溝通,讓他們看看片子的創意跟網大市場的契合度,適當聽取發行方的建議。成片後,發行方與網路播出平台如愛奇藝、樂視、騰訊視頻、優酷等網站洽談,這幾家平台會根據成片品質(題材是否受市場歡迎、拍攝製作品質等)決定是否獨家播出還是全網播出。
談及今天的網絡劇和網大的井噴式發展,李曉波認為這種現象是一種必然:「播出平台的興盛、移動網端的普及、網路頻寬提速,乃至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試問,今天的九○後、○○後又會有多少人守在電視機前追劇?又有多少人根本離不開手機?網大和網絡劇的特質恰恰迎合了手機觀眾的需求。」蓬勃發展的背後也有隱憂:「當然,去年的幾部爆款網大也點燃了資本的熱情,不管懂不懂行的人都投身拍攝網大。實際上,拍攝網大亦有十分高的風險,有資料顯示,全部網大電影中,只有百分之五的網大真正賺到了錢,百分之十的網大只夠保本,剩下的都是在虧本。」
有人認為改編IP就能保證網大收益,李曉波認為IP並不能成為未來網大發展的「免死金牌」:「不論是網絡劇也好,網大也罷,都不能僅僅依賴IP。雖然IP本身擁有極大數量的粉絲群,對票房有一定的保障,但伴隨時間的發展,院線電影也開始出現這樣的勢頭,比如今年九月三十日上映的電影《爵跡》,即是改編自郭敬明寫於二○一○年的同名小說。故對於網大製作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誠意,好好講故事、用心拍攝才是制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