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史修訂課程 慎防節外生枝

時間:2016-11-04 03:15:56來源:大公網

  教育局提出對現行初中中國歷史課程的修訂意見,希望改變長期以來厚古薄今的取向,調整為古今並重,同時增加文化史,香港史也列為篇章,修正偏重治亂興衰等政治史的局面,藉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國家和香港發展一脈相連的認識,進而提高國家民族認同感。

  牽一髮而動全身,堪稱是次中史課改的特徵。令人感慨的是,香港學界存在的「保守」思潮,正如筆者早前指出,死抱古代史,忽視近現代,特別是近現代與今天的關係,到底有多大積極意義?

  教協訪問約二百位教師,發現七成受訪者「不同意精簡政治史及壓縮古代史」,至於教育局主張的「古今並重」,壓縮古代史,提高近現代史比例,不同意率同樣有七成。調查稱,逾半受訪教師認為「新課程偏重大一統,未能反映各歷史時期的重點」,較忽視「亂」和「衰」。照此邏輯,即現有課程根本不用改,就讓十一、二歲的中一生繼續「三皇五帝夏商周」,逐朝逐代講治亂興衰,一直講到清末民初,然後急匆匆地講幾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就算了,與師生息息相關的近五六十年歷史變遷,就由於課時不足、課程擠迫和考試不考而繼續被放棄?請問,歷史的鑑古知今意義何在?一味埋首故紙堆,為何今天要坐高鐵、用微信、上淘寶網選購東西?這是改革開放三十幾年的成果,了解其背景和發展有何不妥?

  當然,多宏大的理想和遠景,最終都必須是可以落實並能取得成效,課時不足、中史不受重視、老師多兼教,確實是中史科幾十年來的老大難問題。這是二千年以來十五年課改無法解開的結,這一點教育當局必須設法處理。筆者出席了教協近期主辦的中史課改座談會,會上所聽的,與是次調查結果基本相同。

  另一方面,教聯會提出中史的定位和地位問題,傾向推動初中中史獨立必修,這也是坊間近年的強烈呼聲。就在昨天,香港中學校長會執委會在報章發表致全港市民公開信,對中史獨立成科提出商榷,表示大部分中學已將中史獨立成科,不同意要當局強制全部中學將中史獨立成科,擔心對教育專業造成僭越,「在課程設計上,學校能擁有一定的專業自決,對維繫香港整體教育質素至為重要,社會人士應信任學校的專業決定。」

  中史修訂課程可取,應堅持推展,別再無了期地爭拗,再爭拗。否則真不知何年何月,香港學生才會有古今並重,與生活不再那麼遠的中國歷史課。當然,課本課本,有課才有本,課程改革千頭萬緒,現行中史課程被譏為「歷代殺人事件簿」,尖酸道出側重治亂興衰,人名朝號的狹隘,增加文化史和香港史有其必要。再者,回到教育的根本,還是要有專業的師資,配套的教學環境,充分的課時也是必要條件。這一點,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和校長老師,責無旁貸。

  呂少群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