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牛津漫步賞花樂

時間:2016-08-21 03:15:33來源:大公網

  圖:划艇隊員在河上練習

  凡到過英國牛津,飽覽赫赫有名的大學城,古老兼別具特色的尖塔頂建築物以及多處名勝景點的朋友,必會深深感受到周圍濃厚的學術文化氣息。

  大家觀光購物之餘,可有想過抽空去一趟市中心基督堂學院大草坪漫步徑(Christ Church Meadow Walk)蹓躂蹓躂,邊欣賞沿路景致,邊看看時令綻放的花兒,享受一下難得的閒情逸致。/友 海 文/圖

  四月中,重遊牛津,適逢當地舉行年度民間藝術周末(Folk Weekend:Oxford),一連數天,從早到晚,主辦單位安排了大量民間音樂和舞蹈演出項目,在不同的戶內外場地進行,供民眾及遊客欣賞。

  星期六正午,友人舒拉特意帶我到市中心巴利奧爾學院(Balliol College)和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前面一段的寬街(Broad Street)上,觀看來自英國不同地域城鄉隊伍表演莫里斯舞蹈(Morris Dancing)。

  見識民間舞

  早聽聞莫里斯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英倫民間舞之一。這回還是頭一次觀賞地道街頭莫里斯舞表演哩!

  只見不同的隊伍,男男女女,包括老、中、青年齡組別的成員;除舞者外,還有樂師隨行。他們個個身穿顏色對比鮮明的服裝,鞋履、膝下綁着多串鈴鐺的腳飾;或手執短木棒,或握着手帕,熟練地隨着節拍歡快的手風琴、風笛、小提琴、結他……等伴奏樂曲,排列出變化多樣的隊型。每隊舞隊只演出短短數分鐘,各人均全情投入。圍觀的群眾愈來愈多,掌聲一浪接一浪,氣氛煞是熱鬧振奮。

  不經不覺,我們站着看舞已差不多一個小時,覺得有點累和餓,遂走向附近橫街的食肆。

  舒拉是本地居民,她跟我說,前兩個星期牛津總是天陰密雲,大雨滂沱,又颳起大風,氣溫較平常低。英倫的天氣,總是變幻莫測。

  吃過午飯,慶幸是日依然陽光普照,天朗氣清,我建議去逛基督堂學院大草坪漫步徑。

  我倆朝着市中心的卡爾法克斯塔(Carfax Tower)前行,到了皇后街、玉米市場街及高街的道路交匯處,左轉入聖阿爾達提斯(St. Aldate's)。前方遠處便是基督堂大教堂高大宏偉的湯姆塔鐘樓(Tom Tower),牛津名勝地標之一。沿着這條街道繼續往南走,途經牛津市會堂、基督堂學院庭院正門,便到了基督堂學院側的大戰紀念花園入口。

  隨眾多遊人穿越閘門走進花園,順着中央的寬敞人行道(Broad Walk)往前行,只見左面一整列氣派十足的古老建築,那是參觀基督堂學院畫廊、庭院和中世紀食堂(The Dining Hall)的入口,很多人擁擠上前排隊輪候入內。

  蹓躂大草坪

  記憶中,歷年多次到牛津遊玩探訪朋友,我都會來漫步徑走走,以便舒暢身心。每次路過這入口處,也很想進入基督堂學院仔細參觀畫廊和古色古香的偌大食堂。可是,當看到那見尾不見首的人龍,即時打消了先前的念頭,改為轉身走向右邊綠草如茵的大草坪新漫步徑(The New Walk)。

  自《哈利波特》電影在基督堂歷史悠久的食堂取景拍攝後,各地慕名前來參觀實景的「波特迷」更是絡繹不絕。我的參觀行程看來遙遙無期……

  漫步徑的路線實際上是環繞着基督堂學院大草坪的邊陲步行:先往南前進,至抵達泰晤士河畔,轉往東沿着查韋爾河岸(泰晤士河在牛津的支流 )折返北面連接寬敞人行道的盡頭處;繼續向前走幾分鐘,走近至牛津大學植物園旁邊有一道旋轉鐵閘。推動鐵閘,走出閘門,會見到外面路牌上醒目的大字—玫瑰里(Rose Lane),這也意味着離開了大草坪的範圍。

  整條漫步徑左邊盡是草木,右邊則是河景天色。徑道兩旁高大的樹木及對岸夾雜其中疏落的平房院舍,構成了一幅寧靜舒泰的天然圖畫。

  泰晤士河的河道較寬闊,是牛津大學眾多學院長久以來舉行划艇比賽的場地。這天剛巧有划艇隊員在河中集訓,正好給平靜的畫面平添了動感。

  查韋爾河(River Cherwell)水流較緩慢,河面也較狹窄,不少遊人租了小艇在河上自在地泛舟,卻未見有年輕男子載着女友瀟灑地緩緩撐平底船。

  因之前的日子下過大雨,漫步徑上有幾窪積水,路面的泥土有點濕軟,遊人路經時都得小心閃避。不少野生鵝鴨和水禽卻樂滋滋地在水窪旁邊徘徊、喝水、鳴叫。

  時值暮春,不少洋水仙雖仍然迎風佇立,大多已是風華逝去,嫵媚不再;加上經歷前陣子的雨打風吹,愈顯得有點頹敗。

  長在查韋爾河畔大片遲開的黃色、白色洋水仙,被微風吹得搖曳擺動的姿態,令我想起英國浪漫詩人華茲華斯名詩《我如浮雲般孤獨地漫遊》(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裏描述的情景。我不禁停步注目,腦海中重溫詩句,對照眼前的景象。

  見我定神看花,走在前頭的舒拉也興致勃勃地指着另一邊不遠處樹底下數株矮小的淡紫色植物,其花莖挺直不屈,花朵嬌小,形狀若鐘,舒拉招手示意我走近察看。

  「這是藍鐘花(Bluebells)。」她說。

  邂逅藍鐘花

  早在中小學上音樂課時從歌謠中認識藍鐘花,可是從未曾見過它嬌美的真面貌。後來到英國旅遊期間,在陶瓷商店見到在白瓷上繪畫藍鐘花的茶壺和杯碟,倍感清雅,不嫌沉重易碎,一套十多件的茶具全數買下,帶回香港使用至今。

  也許跟這花兒有緣,以往曾在初春、初夏、仲夏多次走過漫步徑,不曾見藍鐘花蹤影,今趟是首次與藍鐘花邂逅。

  舒拉接着說,藍鐘花花期一般只有十四天左右,刻下正是其盛開的時節;直屬牛津大學供眾多學院自然科學、生物學等學系作教學科研用途的威瑟姆樹林(Wytham Woods,位於牛津西北面,距離市區約三英里)內,遍野漫山的藍鐘花,景色更是醉人。

  漫步徑兩旁高大粗壯的樹木,我只認得出楊柳和橡樹,其餘的則無從辨識。記得夏季曾在樹下走過,夾道林蔭茂密,樹影婆娑,煞是清涼怡人。

  刻下,樹葉剛長出短短的嫩芽,仍未完全展露整片的生態,實不足以覆蓋樹冠以及遮掩整棵樹身,驟眼看儼如拍攝人體骨骼的X射線照片般,一覽無遺地顯示出樹枝及樹椏之間的狀態。

  除可清楚地窺見雀鳥棲息躍動其間外,又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枝椏上圓滾滾的槲寄生(mistletoe)。每逢聖誕節,歐洲人喜歡用槲寄生製成節日裝飾物,象徵和平、愛、不朽、重生等多重含義。我留意到對岸一棵樹上,總共長了五個大小不一的槲寄生。舒拉則是司空見慣,還說一棵樹同時長出十多二十個槲寄生也不足為奇!

  就這樣悠閒地邊走邊看,我們已出了玫瑰里的旋轉鐵閘。玫瑰里的盡頭接壤高街的另一端,對面馬路正是摩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所在之處。學院遠近聞名高一百四十四呎的塔樓,任誰都會禁不住多看兩眼。

  我和舒拉往左轉,沿高街向上直走,返回先前出發的卡爾法克斯塔道路交匯處。

  花上大半天,在繁華的市區兜兜轉轉地繞了一個大圈,暫忘卻繁囂,親近一下草木花卉,自由自在,何樂而不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