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譚慧雅副校長
在教育的路上,愛與理解一直是譚慧雅老師堅守的底色。這位現任慈幼葉漢千禧小學副校長,從教二十多年來,無論是傳授知識還是陪伴學生成長,她始終相信,教育的本質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項心靈的事業。
引導學生面對犯錯背後原因
三年級的孔孝妍小朋友告訴記者,譚老師從來不會責罵學生。即使有人犯錯,她也會先聽解釋,若理由合理,就不會批評。當記者將這樣的評價轉述給譚老師時,她笑着說:「孩子有時發脾氣,其實是因為遇到問題不知如何解決,用這種方式來求助。」她認為,教育的起點是建立關係,而不是簡單的對錯判斷。她說:「我們要用心去陪伴、去理解、去觸動孩子的心靈。」
這樣的教育理念,聽起來簡單,實踐起來卻充滿挑戰。譚老師表示,關鍵在於引導孩子面對內心的「交叉位」──即犯錯背後的原因,而不是以成人的視角急於評判。她回憶起一位六年級轉校生的故事。這名學生因行為「頑劣」被前校誤解,轉校後也與同學頻繁發生矛盾,甚至在被詢問時選擇說謊。譚老師沒有責備他,而是對他說:「我只是想了解情況,和你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來指責你。」第二天,這名學生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後來,他的母親特意致電學校,表示這是孩子第一次主動反思並坦白自己的過錯。譚老師深刻地感受到,耐心與關愛能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面對問題,而這種改變比單純的批評更有力量。
當談起為何選擇走上教育這條路,譚慧雅回憶起她大學暑期到一間小學擔任暑期班老師。班裏有個男孩經常不交作業、挑釁老師,大家都視他為「問題學生」。但譚慧雅並不想用這樣的標籤去定義他。她主動走近他,課後與他聊天,在他犯錯時給予他表達的機會,試着理解他行為背後的原因。「一個月後,他真的變了。他會主動跟我打招呼,交作業,甚至願意在班上服務。」譚老師回憶道,有一次男孩對她說:「老師,其實你是第一個不覺得我是沒得救的人。」那一刻,她深深被觸動。「我明白了,教育的真正價值,不是提升成績,而是點燃學生心中的希望。我不是改變了他的命運,而是陪他找到自己的方向。」這段經歷讓譚慧雅篤定,成為老師是她的使命──她希望能像啟發自己的老師一樣,影響更多生命。
進修學習 把新知識融入課堂
在譚慧雅的眼中,教育不僅僅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更是連結他們與國家未來的橋樑。作為一名「四有好老師」,她以仁愛、專業和智慧,將教育的理想落實在每一堂課、每一段關係和每一個選擇中。為了讓教學跟上時代的步伐,她持續進修,學習如何將生成式AI等前沿科技融入課堂。同時,她也致力於優化公民與國民教育活動,讓學生認識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發展,結合生涯規劃,引導他們思考:「我將來可以在哪裏發展?我怎樣為社會、為國家出一分力?」
「當孩子知道你不是想改變他,而是願意陪伴他,他就會慢慢改變。」譚慧雅堅信,真正的教育,是用心去感動孩子,是幫助他們感受到自己被看見、被重視、被相信、被愛。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教育是心靈的事業,老師是靈魂的園丁。
大公報記者 李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