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曄秘書長(左)與聶棱博士(右)在澳門媽祖閣合影
4月3日至9日,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執行副秘書長蔣曄、澳門張之洞紀念館籌委會副主席聶棱走訪澳門政策研究與區域發展局等機構,並應澳門大學邀請會見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立法會議員施家倫。他們就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在澳門文化走向世界、新冠防疫現實意義和澳門中醫藥產業等議題進行了學術文化交流。蔣曄先生(左一)、聶棱博士(左三)、張九齡女士(右一)與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教授(右三)
受新冠疫情影響,澳門在粵港澳發展格局中遭遇到重大挑戰。作為長期聯通中西方文化的橋樑,在中華民族數百年興衰過程中一直閃耀光芒的澳門,如何代表中華文化出海,形成國家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樞紐?蔣曄在澳門大學做「讓澳門文化走向世界」主題演講時提出,中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誕生在澳門,澳門「一國兩制」內涵:「主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實施資本主義制度」,澳門是旋轉門,西方文化通過澳門走向中國,現在中華文化也要通過澳門走向世界,建議澳門儘快向國家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聶棱隨後做「新冠居家食藥防治及中醫藥食品化走向世界」演講, 指出新冠防疫關鍵在於居家防治,居家防治的關鍵在效如藥之食品,澳門防疫不能學歐美放開,也不能封城,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居家食品防治就是疏,卡若思植物飲料新冠居家防治全球實踐表明中藥食品化能打開中醫藥走向海外之門。
聶棱博士在澳門大學做「新冠居家食藥防治及中藥食品化走向世界」主題演講
張九齡、蔣曄、聶棱還與澳門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張作文商討了澳門張之洞紀念館籌備與新冠居家食品防治項目。蔣曄盛讚張之洞為民族英雄、思想家,澳門城隍廟供奉張之洞「聖像」,張之洞成為澳門保護神,籌建張之洞紀念館必要且可行。聶棱介紹了張之洞與大武漢淵源:張之洞辦新學(自強學堂)、新軍、興業(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成就大武漢,為辛亥革命成功奠定思想、組織及軍備基礎,孫中山先生也曾稱讚張之洞為辛亥革命大功臣。兩年前武漢爆發新冠疫請,作為湖北人的聶棱也是在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指導下創造出草藥+單體融和用藥新思路,實現新冠居家食藥自救。張作文表示認同張之洞在中國歷史及澳門貢獻,稱自己關註澳門中醫藥新冠防疫及產業發展,建議儘快上報可行性方案至澳門政策和區域發展局。
張九齡先生(右列中)、蔣曄先生、聶棱博士(右列一)一行拜訪澳門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與張作文局長(左列中間)座談
蔣曄等還就澳門疫情防控、中醫藥產業及澳門多元發展戰略與議員施家倫交流。他們指出,澳門自由開放與新冠防疫兼得才能走出困境,才能保障澳門經濟發展和民生安樂、振興澳門產業和多元化發展。施家倫介紹了今年澳門特區政府施政報告,表示將推進橫琴粵港澳深度合作區中醫藥產品、食品及保健品澳門審批和註冊,爭取儘早實現「澳門製造」、「澳門監製」的標誌產品便捷進入大灣區上市銷售,政府希望通過多方措施加快澳門中醫藥產業發展。聶棱介紹了卡若思植物飲料緣起武漢防疫,以中醫為體,現代科技為用,通過納米技術分離有效單體,利用藥食同源復方,不僅解決了科學循證的中醫藥新規,還可依託新技術平台對話現代醫學。他們一致認為,澳門的成功是一國兩制的成功,澳門防疫經驗對香港、祖國大陸及世界有重要參考意義。澳門中醫藥產業崛起,將實現中醫藥文化及大健康產品輻射全國走向海外,支持全球走向健康時代,對實現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目標, 實現多元化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與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立法會議員施家倫先生(右三)探討澳門新冠防疫及中醫藥產業發展,張九齡教授(左二)、蔣曄先生(左三),聶棱博士(左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