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博士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因應國內政治分裂與日本的連番進逼,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提出「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即是先平定中共及地方分離勢力,同時積極備戰以抵抗外國入侵為最終目標。
日本有感中共已在東北鼓動抗日,危害其利益。既然國民政府宣告「先安內」無暇顧及日本之際,正好加快侵略範圍。自1931年策動「九一八事變」起,翌年初發動上海「一二八事變」及成立「滿洲國」傀儡政權,全面控制東北三省。1933年又入侵熱河與河北,佔領冀東二十餘縣,將勢力伸延至華北五省。1936年另立幣制,並推動「華北特殊化」,鼓動察哈爾、綏遠、河北、山西、山東等五省實行自治,迫使五省脫離中央管治,為日本開通侵略關內的路線。
但突如其來的「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形勢,尤其「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方針更將矛頭轉向日本。隨着中國政府對日政策轉趨強硬,並加強與德國、蘇聯在政治與軍事上的互動,日本感受到威脅。這時,日本內閣又數度更換,國內對「強攻」還是「慢攻」仍未有定端。但隨後幾個月中國政治形勢急促轉變,國共之間由敵對轉而合作,日本必然會加強對應。其中,日本的「華北駐屯軍」不斷增兵,又在北京、天津一帶作軍事演習,甚至蓄意製造軍事衝突,務使事態擴大以破壞中國政治合一。
1937年7月7日晚,日軍在沒有知會中國政府下擅自到北京郊外進行軍事演習,並以士兵失蹤為由,要求進入宛平城搜索,遭國軍斷然拒絕。日軍包圍盧溝橋,更炮擊中國守軍,國軍還擊。蔣中正接報後決定調動軍隊頑強應戰,中日戰爭正式展開。
日本作為海上島國,單憑人口與資源,實在難與幅員廣大的中國作持久戰事,當時只能依賴先進的軍事設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猛烈進攻,奪取陣地。
又為防中國深入內陸作持久戰,日本必須先攻取沿海城市以斷絕外國對華補給,形成「甕中捉鱉」的格局,同時可開通日本經東海、台灣到南海的整個海上航道,建構完整的海上補給鏈,也為他日向東南亞擴張鋪路。
香港經歷四次殖民侵略(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