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前香港氣溫驟降,許多人都覺得「這個冬天特別冷」。相信世界上不少地方的人們都感同身受。有人因此再次質疑「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的說法。雖然仍有一些人堅持「全球暖化」的觀點,但愈來愈多的人傾向用「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來解釋天氣異常的現象。撇開理論爭議不談,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些有關的英文詞語。
首先是weather(氣象)和climate(氣候),兩者都由大氣層的物理活動所造成,但這兩個詞的含義不同。「美國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說:weather consists of the short-term (minutes to months) changes in the atmosphere.(氣象指的是大氣層在短期(幾分鐘至數月)內的變化)。
一提起氣象,大多數人想到的是氣溫(temperature)、日照(sunshine)、濕度(humidity)、降雨或下雪(precipitation)、雲量(cloudiness)、霧(fog)、霜(frost)、能見度(visibility)、風力(wind velocity)以及氣壓(atmospheric pressure)等。簡言之,weather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天氣」,也就是氣象台的「天氣預報」(weather forecast)所提供的信息。
而「氣候」則是「大氣層在相對較長一個時期內的活動情況」(how the atmosphere "behaves" over relatively long periods of time)。通俗點說,氣候就是某地一段時期裏的氣象平均值(average weather for a particular region and time period)。這個「時期」有多長呢?科學家一般認為至少30年以上。因此,當科學家們談論「氣候」時,他們說的是過去30年或更長時期內某地的氣溫、日照、濕度等天氣現象的平均值。
由此而言,「全球暖化」是一種氣候變化。若要證實全球氣溫變暖,就必須用數據證明全世界的氣溫在過去幾十年間不斷上升,而不能憑某地某年的氣溫比前幾年高就斷言「全球暖化」。
而「氣候變化」既有長期的(long-term),也有短期的(short-term)。比如我們說今年的冬天特別冷,實際上就是相較以往冬天而言。短期的氣候變化可以由一些周期性(periodic)的或間歇性(intermittent)的變量(variability)所引起,如大家知道的「厄爾尼諾」(El Niño)和拉尼娜(La Niña)現象。有時火山爆發也可影響氣候。 亦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