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俄國位處寒帶,而東南西三邊被諸國所阻,氣候與地理影響國民生產,對外搜略資源成為出路。然而西歐諸國政治強勢,南邊蒙古政權強悍,都不易處理,僅餘東邊的黑龍江可直通海口,運輸資源。
早在清初,俄國已入侵東北地區,自《尼布楚條約》後始行以外興安嶺為界。到清英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俄國趁機以「助華防英」為由遣派軍艦到璦琿城,威嚇重新協定國界,最終簽訂《璦琿條約》,清廷喪失大量領土。
甲午戰爭後,日清之間簽署《馬關條約》,其中一項是割讓遼東半島,首先威脅到俄國的擴張政策,俄於是聯同德國及法國調停,使日本放棄奪取遼東半島。
《中俄密約》租借旅順港
事後,藉口「助華有功」而簽訂《中俄密約》,要求租借旅順港,另由俄國修建一組由赤塔(俄國)經哈爾濱到海參崴,及南向旅順港的「丁」字型鐵路網,這條「大清東省鐵路」名義由清俄共同擁有,實際由俄國建造及全權管理,變相引入俄國勢力。
基於地理關係,日本欲以朝鮮作為西進中國的平台,俄國卻租用旅順港截斷日本向西擴張的海陸兩路交通;另一方面海參崴對出已是日本海,俄國掌控黑龍江勢必向東擴張,直接威脅日本本土安全,如芒刺在背。
其實,俄國的舉動與擴張不但影響日本,英國也同樣不安,深怕俄國影響區域政治平衡,損害既有利益,如內地有任何軍事變化,首當其衝的莫過於香港,於是向清廷租借新界及山東威海衛。1900年,義和團事件爆發引發八國組成聯軍攻擊北京,俄國又趁機增兵20萬,以保護俄屬鐵路為由,全面侵佔東北三省(當時未設行省),事後卻未有撤兵,更想將朝鮮納為附屬國,引起英國、日本、德國及美國的強烈不滿,英日兩國更組成同盟,施加壓力。1902年,俄國同意分階段撤兵,卻於翌年違反約定,更提出《七項撤軍新條件》,日本聞訊隨即交涉,後來談判破裂,日本與俄國斷交,更於1904年2月對俄宣戰,展開長達19個月的「日俄戰爭」。俄國以連番慘敗收場,經美國調停使日俄兩國達成和平協議,事後,日本按《樸資茅斯條約》及《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全面接收俄國在華特權,包括租借地、鐵路財產及礦產開採等權益,自此日本遣駐軍隊,全面控制南滿地區,進一步將朝鮮半島納為日本屬國,並於1910年完全吞併朝鮮,鞏固南侵中國的基礎。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