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香港經歷四次殖民侵略(七)

時間:2018-01-05 03:15:07來源:大公網

  九龍半島歸入英治後,初時以輔翼港島北岸為主要作用,除了尖沙咀一帶設有碼頭及軍事設施外,區內未有重大發展。不過,因九龍半島地界(即界限街)純以地圖上昂船洲最北點向東伸延至陸地盡處為標準,整個區域只屬維港北岸與清廷之間的緩衝地帶,並未作細緻規劃。由於界限街周邊均為小丘及農地,東邊更毗近清廷駐軍官署,倘清英之間遇有衝突,九龍實在無法守衛。為此,英國陸軍大臣提出拓展九龍以北地域,作為保護,然而港督以時機未到為由而拒絕。

  經過三十年的開發,九龍的角色日趨重要,加上國際政治變化,各國陸續到中國擴張勢力,影響了區域勢力的分布。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港督羅便臣(W. Robinson)感到憂慮,上書英國政府建議拓展界址,文件稱:「香港邊界應該推至大鵬灣,從那裏伸延到后海灣,至少也得像威斯特利走向那樣,從東北鯉魚門海峽伸展到九龍背後山頂,包括珠江口汲水門在內,以確保女王這塊有價值的屬地安全。再者,加普礁、橫瀾、大嶼山和香港三英里以內的海島,均應割讓給英國。否則一旦戰爭爆發,本殖民地將難以防守。」而軍事聯合委員會更主張全面奪取維港以北水面的控制權,以鞏固英國在華南地區的根本利益。

  不過,英國首相對建議不甚關注,直到甲午戰爭結束,列強趁清廷弱勢紛紛來華瓜分利益,勢將危及英國在華的經濟壟斷,英國急促改變政策。

  另一邊廂,法國要求清廷將雲、貴、粵、桂四省劃為法國勢力範圍,以便對南海西岸航道(越南至廣東)作全面的壟斷。如該項要求得逞,香港界址就無從展拓。危機迫在眉睫,英國以廣州灣(湛江)租予法國將威脅香港安全為由,要求清廷同意展拓香港界址,並展開相關談判。

  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C. M. MacDonald)表明「展拓香港後面之九龍山地方,以為保衛香港之計」,清廷表示「同意磋商」,但希望「展拓範圍不大」,然而以當時的國力,清廷對英國的苛索其實已無力反對,最終仍得同意租借新界99年,僅保留對九龍寨駐防及自由使用龍津碼頭之權利。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